在更加频繁的往返之间,蓝晓燕发现,由于音乐会的缘故,生活多了不少新鲜事:与久未联系的朋友偶然在现场相遇,童年一起听音乐、唱歌的时光便一同浮现眼前;以前干完农活、吃完晚饭便准备入睡的父母,最近也会去赶个音乐会的“场子”,哼唱起各自喜欢的戏曲……
“建筑整修、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这些固然改变了乡村的面貌,但只有精神文化的注入,才能真正给乡村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带来根本性改变。”1981年出生的麻广林,在第一场音乐会开始前两周,被聘请为策划总监。此前,他在市里开了一家广告公司,策划过城市演唱会,也策划过村歌、排舞比赛活动,有着丰富的舞台策划经验。
“比起城里,策划乡村文化活动更有意思。”经常和村民聊天,他觉得,“很多艺术、音乐的事他们不懂,但喜欢的就是喜欢,不喜欢的也爱凑个热闹,这种气氛是城里没有的。”
而对于在第一场音乐会时,对摇滚、说唱等还难以接受的村民们,现在已经能很好地接受乐队和歌手不同形式的表演,以致于能容纳千人的场地经常爆满,晚到的人不得不站到公路边。麻广林有些诧异:“在山村适应当代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在适应新的山村。”
更大的变化也在山间酝酿。开了10余年农家乐的赖月春,在城里报了一个古筝班和越剧班。以前客人有事找她,现在她主动找人聊天,碰上从事音乐相关职业的,问问自己好奇的问题,交流起来总是满脸自信。
“生活得到改善的村民,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娱乐方式,也开始追求自身的进步。”在邱雪萍看来,这也是“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这句话的生动注解。
城市和乡村、现代和传统交融——
复兴活力在山里涌动
晚上9时30分,原定一个半小时的音乐会,因为村民和游客纷纷要求上台表演而迟迟未能结束。台上,从小号到长笛、从芭蕾到街舞、从戏曲到流行音乐,大家拿出了看家本领。台下,人们用手机、相机记录下亲友的闪光时刻。
参与现场安全保障工作的大头村村委干部赖忠卿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在舞台边走动巡查。从第一场音乐会开始,因为爆棚的人气,七里乡大部分乡村干部都到现场帮忙,防止意外发生。
工作间隙,他也关注着舞台。“古老的歌曲在唱着童年的梦想,走过的世界不管多辽阔,心中的思念还是相同的地方……”前几周演唱的一首老歌《回家》,让他至今仍思绪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