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客流量和效率以及质量之间取舍平衡。全自动的咖啡机出一杯咖啡最快只要十几秒,大大减少了排队时间,可以尽可能留住进店的客人。星巴克明白:他面对的绝大多数消费者其实不懂咖啡,所以他的目标是让消费者认可这就是咖啡,并留下"我喝到了高质量咖啡"的印象。
然后,是顾客体验和门店环境,星巴克很大一部分成功在于提供了一个方便、整洁的让人坐下休息、聊天、简单办公的场所,而且不给顾客产生太大的心理压力。星巴克的服务是半自助的,大部分服务终止在吧台,需要自己排队端饮料,这样既节省人力又让顾客免于潜在的压力。不少咖啡厅服务非常好,让你坐下点单,给你拿菜单,饮料帮你端上来,甚至给续杯……这其实是在驱赶顾客。服务延伸太远,顾客会有压迫感。
此外,星巴克营造了"第三空间"。上世纪80年代舒尔茨从意大利旅行完毕,回到美国后,便致力于重新塑造咖啡馆文化,并为投资人定下了星巴克的基调。他没有说:"我们要成立一家连锁咖啡店,为顾客提供美味的咖啡。"记住,"咖啡"并不是星巴克这个品牌的象征。舒尔茨说:"我们要在工作场所与家庭之间,为顾客建立一个第三空间。"在舒尔茨看来,这个"第三空间"是一个让人感兴趣且无法抗拒的谈话场所。
要说中国茶饮如何开成"星巴克",目前来看还有点难。
从场景营造上,最接近星巴克的茶文化是成都的茶馆,具有宽松休闲的气质。但是"星巴克式"的标准化、工业化是个大挑战,毕竟,不说全球,全国对茶饮的口味差距都不是一般的大。
中国茶道
另外,咖啡的功能性明确,提神。茶,也提神也养生,但是功能并不鲜明。提神是快消品,而养生则是奢侈品。作为快消品的咖啡,其提神的功效本身就自带和效率相关的属性,人们在其上愿意消费的金钱也就几十块钱,花费的时间也很短,但是茶文化代表着人和人之间的深交,我们通过喝茶把内心的所有的东西置换交融,需要时间必须长,而价格自然也更贵。当人们想要喝一杯热饮的时候,甜甜的咖啡和奶茶更受欢迎,而一杯传统龙井茶根本没有在喧嚣的场景中细细品味的机会。传统茶饮不是人们的消遣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