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更多的戏曲,也离不开“走出去”。孩子们戏曲的课堂,也在日新月异的城市中悄然变脸。100年前创办的大世界,以游艺杂耍和南北戏曲、曲艺为特色,培养了一大批戏迷。如今,修葺一新的大世界重新开门迎客,依然行使着推广传统戏曲的“职责”。
从今年起,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携旗下6家院团在大世界推出戏曲驻场活动品牌“梨园新韵·娃娃乐”,参与演出的是各家院团的青年演员。“梨园新韵·娃娃乐”包含了京、昆、越、沪、淮、评弹及滑稽戏、民乐等8个艺术种类,包括演出、教学、互动、展示等板块,通过优秀戏曲演员与学生零距离交流的方式,让更多青少年群体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戏曲文化。
预计到今年年底,“梨园新韵·娃娃乐”将举办153场戏曲导赏讲座、体验艺术课堂和戏曲夏令营活动。
当戏迷更要学传统文化
走进来和走出去,不仅让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们了解传统戏曲和文化,也让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生机。
奉贤区肖塘小学将推广京剧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这个学生总数不到800人的学校里,有一支由80多名学生组成的小梨园京剧社团。学生们在社团内学习、交流京剧演唱技巧,不仅培养出一个个能唱会舞的京剧小行家,也在学生间掀起了认识、欣赏、演唱京剧的热潮。“戏曲的推广普及,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剧目中蕴含的‘礼、义、廉、耻’对孩子也是形象的传统道德教育。与此同时,唱念做打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孩子意志力的培养。”该校校长陆翠珍说。
卢湾区一中心小学则和上海昆剧团联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小昆虫”:这几年来,学校成立了“小昆虫昆曲小社团”,有了昆曲文化小教室,还有了小昆迷博客圈子。每个暑假,孩子们还会走进上海昆剧团,学画脸谱,跟着唱选段,体验艺术人生。校长吴蓉瑾说:“让孩子们爱上昆曲,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习和体会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今,学校的活动都有昆曲的“身影”:比如今年清明节期间,学生们就请上海昆剧团的老师为清明节的古诗谱曲,然后再由“小昆虫社团”教唱,将两项传统文化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