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上午,53岁的退休工人何青,早早来到绵阳市涪城区花园南街上,她和十多个喜欢文艺的老朋友约好了,要在这里排练新的节目,准备参加社区文艺汇演。
短短几个月的工夫,朝阳街道花园南街社区已举行了多次汇演活动,受此带动,社区里的文艺团队也由一支增加到四支,争相排练新节目。
这让花园南街社区党委书记毛云华感到欣慰——最近三个月来,她和五位同事每天都要在辖区内各小区“溜”上几遍,找楼栋长、居民聊天,而“聊出来”的几个活动都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给社区带来变化的,是朝阳街道5月启动的社区工作去行政化、去机关化。□本报记者 祖明远
不能成为政务服务中心的“缩小版”
何青们排练的场所,是花园南街社区过去的办公室。这栋三层小楼现成为排练室、阅览室和社会组织孵化器,供社区志愿组织免费使用。而包括毛云华在内的九位社区工作人员,则在两条街之外租了一间办公室,面积也从150平方米缩小到70多平方米。
过去,这栋小楼里还分设了六个服务窗口,“社区居民来办事,就到相应的窗口办理,如果负责的工作人员有事不在,那就得多跑几次。”毛云华坦言,“不算很忙,大部分时间能做到‘朝九晚五’按时上下班。”
因为对接着民政、计生、残联等19个部门的具体工作,社区其实是社保、婚育等办事项目的“最前端”。社区服务中心六个服务窗口,每位工作人员守着一台电脑,等待群众上门办事,“就像政务服务中心的‘缩小版’。”毛云华说。
在朝阳街道党工委书记尹阳眼里,这种行政化、机关化的作风,已成为当前社区工作的主要阻力。
因此,从5月起,朝阳街道选择了两个社区进行“去行政化、去机关化”的试点。“第一把火”就是要求试点社区的办公区域不能超过总面积的10%,要把90%面积用作党群活动阵地。而在另一个试点——临园路西段社区,则取消了社区党委书记和居委会主任的单独办公室,6个人挤在一间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集中办公。
三分之二工作人员要到社区走访
根据试点要求,大部分社区工作人员要走出办公室,到社区走访,而一个社区工作人员往往不到10个人,超过三分之二的工作人员要走出办公室,窗口服务怎么办?
为此,花园南街社区把过去的六个窗口压缩为两个,同时打破以往专人负责的格局,要求三位窗口工作人员,每位都要熟悉全部19个部门的办理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