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意见》对优化工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加强工业节水和污染防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相关负责人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指导意见》,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绿色制造水平明显提升,产业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传统制造业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下降,清洁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江上中下游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产业落差,因此具备产业转移的强大动力。”这位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长三角下游地区的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快速攀升,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很多企业计划将生产环节配置到成本更低的地区。在此情形下,依托黄金水道的交通优势和联动效应,推动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承接下游及沿海地区的产业链转移,对于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指导意见》提出,要实行产业转移。在陈耀看来,长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连接南北方,具有强烈的产业转移内生动力。加强对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的引导和协调,有助于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上中下游产业良性互动。
财政助力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
为加强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进一步向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水污染防治等项目倾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节水治污、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等。落实现有税收、绿色信贷、绿色采购、土地等优惠政策,加快支持企业绿色转型,提质增效。同时,鼓励长江经济带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生态补偿机制,推动上中下游开发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进行横向生态补偿,探索区域污染治理新模式。
“在政策支持下,未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上的投入规模会持续增大。”陈耀告诉记者,在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升级中,财政政策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各级政府可以依靠自身财力建立一批政府引导基金,通过基金扶持,使一大批支持类和鼓励类的产业做大做强。对于一些需要关停搬迁的企业,财政可以通过财政贴息、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这些企业度过难关。
“不仅如此,财政可以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引导江浙沪长三角省市到长江中上游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共同拓展市场和发展空间,实现利益共享。”陈耀对记者说,采取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和运营管理,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合作开发中,能为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发展提供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