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背恶名屡被投诉,到全面“美颜”焕然一新,南、北排河这些年来的变化让吴耀东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他表示,在河长制的框架下,根据即将编制完成的“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全区分类进行城乡治水,城镇地区加快管网建设,农村地区建立污水“微循环”,51条河湖都将在2020年底前得到有效整治。
全区主干管网铺设完毕
“2005年以前,南、北排河是名副其实的‘黑臭河’,被当地人形容为两条‘黑龙’。”回忆起十多年前的南、北排河,吴耀东感慨颇多,“那个时候,河面总是漂浮着垃圾、水是黑色的,远远就能闻到一股恶臭味,居民意见很大,投诉也从未断过。”
由于当时并没有截污管道,居民的生活污水和一些工业污水都直接排到了南、北排河里面,造成水体不堪重负,“黑化”严重。
为此,金湾区自2005年起对这一状况进行了针对性的整治,在河道周边铺设了截污管道,成功将原本直排到河里的污水引入市政管道,进行集中回收处理。从污染源上进行阻截后,南、北排河的水体污染情况得到明显缓解。此外,部分河道还进行了硬底化改造,解决了河泥淤塞的问题。
据了解,三灶镇将投入2亿元,在未来2到3年内对南、北排河等河涌进行综合整治。河岸景观的提升是重点之一,如亲水平台、人行道、绿道等慢行系统的建设将陆续铺开。目前,安基路的绿化美化工程已基本完成。
在全区范围内,污水主干管已铺设完成,配套的支、次管铺设工程也在加紧建设中,其中还增加了雨污分流功能,总投资约3.5亿元。
按照海绵城市理念,金湾区还将推动西部中心城区试点项目、河涌整治及13.5公里生态海堤水系建设,“目标是让城市水网更加美观,让居民真正感受到治水的成效。”吴耀东说。
污水处理将覆盖自然村
行走在红旗镇三板村的河道上,水车转动,小船游荡,蓝天白云倒映在水面上,难分清是景是画。以三板水乡为代表,金湾区的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已初显成效。
与城镇的治水方式不同,由于位置偏远,农村地区的污水要接驳到市政管道并不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因地制宜,结合乡村水乡的现状进行治理。”吴耀东表示,建立村居污水的“微循环”系统成为农村治水的有效办法之一。
“目前农村污水的处理主要依靠在村内建设独立的污水处理站,按照各个村污水总量的实际情况,投入数十万到一百万即可满足整条村污水的处理,投资小见效快。”吴耀东表示,金湾区16条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已在2015年达到全覆盖,剩余的7条自然村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可全部完工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