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玮一直是“90后”“95后”学生的知心大姐姐,而自己的这份特殊经历反而使她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多了一份成熟。
作为全国高校心理咨询师范中心培育单位,上海师大是市属高校唯一代表,每年新生入学均设有心理普测环节,通过标准化提问和反馈,吴玮这些心理专项辅导员特别留意筛查“重点关照对象”。在测试后的个别访谈中,吴玮不断察言观色,她曾发现话音低落、应答消极的A生,与自己没有什么眼神接触,感叹着“晚睡早醒,什么事也不想做,痛苦的一天又开始了”。果然,她判断这孩子“抑郁了”,其在高考后发生过自残,有划手腕的不理智行为。
对于危机个案,吴玮陪他去咨询中心,通过“医教结合”方式,请坐诊的心理医生提供医嘱,并与父母充分沟通。按心理辅导的科学方法,恢复健康心态完全可能——吴玮从学生所在院系的辅导员得知,他下一学年便开始参加集体活动,甚至成为了组织者。此外还身体力行,帮助另一名有相似经历的同窗走向阳光。
对于另一些特别不合群的心理内向学生,吴玮就把他们带到自己身边。在同一个空间内,运用共情和倾听的咨询技巧,建立同伴信任感。B学生就常来吴玮办公室,不论是学习还是聊天,吴玮告诉他“你愿意来的时候就来哦”。从聊上课、聊运动,到聊起吴玮自己的高考经历,两人情绪连接、越发互信。吴玮甚至带着他散步,陪着他跑步,常做心灵体操。最终,他主动回到同学中间,并许下了当一名语文教师的期望。
“一万万一”,拧安全阀
吴玮2004年从本科开始接触心理学,一开始并不太了解这门科学,但她发现这其实是一门研究“人”的学科,可以全面认识每一个人。于是,研究生阶段,她的方向定为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我对做‘人’的工作非常感兴趣”。理论加实务,她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并考取了证书。
目前,吴玮作为人文学院心理辅导员,自己带教5个班学生,同时协同管理约70名本科生心理委员开展工作,还对20多名研究生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负责。这些心理委员的工作范畴辐射了全院2200多名本科生和1200多名研究生。同时,她还管理“馨语心苑”心理活动工作室,5年来累计为600余人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及,为75人提供心理咨询“一对一”服务。
从吴玮所在的基层开始,院网到校网,心理健康常识已可覆盖到全体在校生。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心理老师也要妥善处置突发性极端性危机。某学生在大四临近毕业时,毕业和就业压力集中出现,一个傍晚登上宿舍顶层,学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心理辅导员、带班辅导员连同学工、保卫、校医院以及咨询中心等部门,进行现场危机干预,终于劝服学生、化险为夷。“心理工作是校园的晴雨表、风险器和安全阀,我们是学生背后的生命和思想健康‘守门人’,而他们背后也都是一个个家庭。”吴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