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离开的时候,范老激动地说:“你们能来,我特别高兴!聊一聊,感觉年轻了。”
郝彩莲告诉记者,回忆往事、说一些好友的近况,这些看似普通的串门拉家常,作用可不小,“对老人来说,就好比嘴里化了一块糖,有人和你说话,还是与你有关的,心里肯定是甜滋滋的。”
在一次次的访问中,“唠嗑队”也经历过敲不开门的情况。有的老人是行动不便,开不了门;有的是听不见,开不了门……无论哪种原因,都让“唠嗑队”的成员们感受到老人们的无奈,更坚定了她们继续服务的决心。
“只要我们身体能行,就一直上门唠下去!”她们说。
○相关
三种方式打开老人心扉
对老人而言,唠嗑是与外界沟通、感受关爱的重要途径。对“唠嗑队”而言,尽管以前大家在一个单位,但不可能所有人都接触到。要想打开老人们的心扉,解决他们的需求,必须采取不同的方式。
方式一,“投其所好”。87岁的老房和84岁的老常是一对老夫妻,退休前分别在医院的药房和妇产科工作。老房是医院老年台球队的教练、裁判长,还编写了台球教材。第一次上门前,郝彩莲把台球队参加省老干局举办比赛时的照片准备好。上门一展示,老房特高兴。“她们告诉我,医院老年台球队参加全省比赛获得肯定,我心里很高兴!”老房说,“因为那都是我教的,包括每一个规范动作。”“唠嗑队”还展示了东山天下第一碉堡的照片,老房一眼就看出来,正是自己年轻时去过的那个碉堡。
方式二,满足心愿。访问张奶奶家时,“唠嗑队”成员们发现,老两口想吃一口地道的清徐灌肠。因为他们都是清徐人,爱吃灌肠,可周围很难买到。为此,李巧玲专程跑到开化寺附近,买到了正宗灌肠。张奶奶的老伴说:“知道我们爱吃清徐灌肠,她们能给买过来,还能听我们讲过去的事,心里舒服多了。”
方式三,“哄着”消除孤独。“唠嗑队”第一次去85岁的孙奶奶家时,老人“躲”在厕所不出来。原来,当天正好赶上老人在保姆帮助下上厕所。这位老人年轻时是医院里的“院花”,可能为自己的窘境不好意思。“唠嗑队”动员了两次,才把老人“哄”到客厅。但是很长时间,她一句话都没说。韩秀荣拿着相片,和她聊起过去一个单位的好朋友,让她从相片上找到熟悉的人。慢慢地,老人开口了。今年5月23日第二次上门,孙奶奶主动说:“谢谢你们!”
本报记者 马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