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战狼2》超30亿、奔40亿的票房,成就了主旋律商业片、乃至整个电影市场中商业片的一个范例。主旋律商业片的风口“又到了”?还是始终未曾退潮?但想要赢得观众的口碑,还是要先把清观众的“情感脉”。摸索其与《湄公河行动》的相似之处,“中、外、军事”成为了观众释放民族情怀的“爆点”。
“主旋律”有很多层面。革命历史是主旋律,经济发展是主旋律,反腐倡廉是主旋律,好人好事是主旋律,为国争光是主旋律。但从《湄公河行动》到《战狼2》,甚至再上溯到《战狼1》,很明显,在电影层面,军事上的“虽远必诛”“扬我国威”式主旋律,更受观众的待见。
这一切的背后,是国际形势的变迁。
网龄稍久的网友应该记得,十年前——准确说是2006-2010年左右,国内互联网上出现的“极度赞美西方”的舆论倾向,而“五毛”“美分”以及被污名化的“公知”等词汇,也是在那个时候逐渐为人所知。
当时的国内互联网,正是微博、SNS等社交网络蓬勃发展,“人人发声”的概念渐入人心的时候,此时对西方的赞美倾向,正是改革开放以来民众对西方的幻想和向往,一股脑爆发在互联网上的结果;是几十年前印在街边杂志的“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在互联网时代的回声。
而最近几年,随着国家间国力的消长,西方世界经历了经济危机、欧洲难民问题、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上台等一系列事件,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似乎愈发艰难起来,英美政策开始倾向于保守、收缩。而此时,在非洲深耕多年且正在力推“一带一路”的中国,俨然成为了新的开放世界的主导。航母、蓝海海军、护航、撤侨……中国军事力量在全球频频出手,触动着国人的神经。
中国从任人宰割的“弱国”,到缺乏见识的“穷国”,再到今天在国际上拥有相当的话语权、却提倡不称霸的新秩序的“大国”,民众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但经过舆论场相当长时间的“西风压倒东风”,表达民族自豪的话语体系“失语”已久,重回五六十年代的表达也不可能。所以,民众急需一套符合时代审美、具有感染力、能引发共鸣与共情的话语体系。
简单地说,想表达民族自豪却不知道怎么表达,老口号太过时,新口号想不出来,很着急,很需要新时代的主旋律作品来给“打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