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因为管萍的严厉,李管彦平大哭大喊,导致好心邻居跑去社区告状,说管萍虐待孩子。
面对这样的投诉,管萍真是哭笑不得。“孩子痛,我更心痛,但一想到现在不严厉,我们老了、不能动了,他一个人怎么生活呢?”20多年来,这种担忧一直压在管萍心里,常常彻夜难眠。
一次次倒下,一次次扶起,渐渐地,李管彦平能坐直了,能扶着墙站立了,能挪脚了,能走了。“还记得他16岁时,第一次靠自己站了起来,像鸭子一样摇摆着往前走。”那一刻,管萍捂着嘴无声恸哭,却对未来又有了希望。
每天上午,都是母子俩专门的康复训练时段。不借助外力的连续行走、三秒内蹲起达到三个、连续抬腿、仰卧起坐、器械运动……这位“虎妈”要求儿子每天必须达标,并对每一项动作都有细化要求,这些都是管萍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总结出的最具针对性的方法。
如今的李管彦平,能自己吃饭、洗澡、洗衣,还能帮母亲洗碗,做点简单家务。
发现翻译天赋
李管彦平没有上过一天学,作为脑瘫孩子,如何融入社会,也是管萍担心的事。
儿子12岁时,小区里一位大学老师义务给孩子们开设英语启蒙课,管萍抱着小彦平一起去听课。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管萍发现,儿子对英语表现出很强的兴趣和天赋,每次小测验都能得到最好的“A+”成绩。
“也许,上帝关闭一扇门,却为他打开了一扇窗。”管萍对儿子有信心,她想起医学专家曾说过,很多脑瘫孩子实际上只是部分脑组织受损,随着年龄增长,这些孩子在某些方面的特长就会渐渐表现出来,家长只要善于发现并加以培养,他们同样可以成功。
见儿子英语进步很快,为营造学习语境,管萍开始抱着已经60斤重的儿子乘坐公共汽车过长江,再步行40多分钟,到解放碑附近的英语角,让孩子练习口语。
后来,英语角的交流已无法满足李管彦平的学习欲望了,管萍狠下心为儿子报了1万多元一年的英语培训班,自己则在家门口开起了小卖部挣教育经费。
与此同时,李管彦平还跟着英语教学光碟学习英语,并利用康复训练之外的时间浏览外语书刊杂志网站。2008年,他以超人的毅力自学拿到了“全国公共英语考试”四级证书,还在互联网上开通双语博客,开始尝试翻译英文报刊。
一次偶然的机会,母子俩结识了牛津大学出版系助教李静。听说这位患有重度脑瘫年轻人的故事,李静把他介绍给自己的朋友——作家聂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