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研究结果也显示,目前国内现存的翏生盨也并非只有旅顺博物馆这一件,还有一件现藏于镇江市博物馆,与旅顺博物馆这只翏生盨缺失上盖不同,那一件保存得更完整。
对于翏生盨铸造的年代,专家学者的意见也不完全相同。刘俊勇说:“有不同的意见是好事,可以进行讨论和交流,增进对文物和历史文化的了解。”
有专家通过对翏生盨铭文的研究,认为它应该属于周厉王时期的器物,而我省专家则将其年代确定为周宣王时期的器物。
这两种意见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将翏生盨确定为西周晚期的器物,造成不同意见的原因是,周厉王与周宣王是父子关系,两位周王在位期间都发动过对南淮夷的战争。
与其他青铜器多数语焉不详不同,翏生盨明确了此次征战的四个地点,即角、津、桐、遹,这四个地名分为两组,史学家考证它们分别位于大别山的东西两侧,反映了西周征讨大军已经纵贯了史载的南淮夷的全境。西周征讨南淮夷的胜局是周宣王时期完成的,这一史实成为翏生盨是周宣王时期器物的重要证据。
据介绍,周宣王名静,《古本竹书纪年》记为靖,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看过电影《赵氏孤儿》,人们被义士程婴忠心救主,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所感染。从历史研究来看,程婴还不是舍己为人这种精神的首创者,早在他以前数百年,就有过这样的真实故事。
《史记·周本纪》为我们详细记述了这一经过:周厉王暴虐无道,放纵骄横,国人都公开议论他的过失。召公劝谏说:“人民忍受不了您的命令了!”周厉王发了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来监视那些议论周王的人,发现了就来报告,立即杀掉。这样一来,国人没有谁再敢开口说话,路上相见也只能互递眼色示意而已,这就是“道路以目”的成语故事。
过了三年,大家就一起造反袭击厉王。厉王逃到彘。
厉王的王太子静当时藏在召公家里,造反的那些人人知道了,就把召公家包围起来,召公说:“先前我多次劝谏君王,君王不听,以至于遭到这样的灾难……”于是他用自己的儿子代替了王太子,王太子静最终免遭杀害,即是后来的周宣王。
研究历史,可以让人们知道,舍己救人的美德就是这样在一次次危难当中,一点点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当中。
一度成就“宣王中兴”,其子就是周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