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证上市西瓜质量,1986年,市工商管理局和市供销合作联合社联合发出“关于禁止生西瓜上市”的通知,明确规定生瓜超过载量的百分之十者不准进城;各级批发交易市场严禁对生西瓜进行交易;国营、集体、个体和农贸市场都不准销售生西瓜。违反规定者要受到相应经济处罚。(1986年6月19日《北京日报》1版,《市工商管理局市供销联社通知:严禁生瓜上市》)
3 买瓜卖瓜曾“两难”
“我什么时候才能到那小孩手里?”“售货员太少,起码要一小时!”1980年7月27日,本报2版刊登了一幅漫画,用西瓜对话的形式,生动反映了当年买西瓜排长队的现状。
夏天吃西瓜成了难题,这在当时可是件大事。从那年起,本市采取了西瓜高产奖励办法,用来增加西瓜上市量。
产量上来了,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据本报1986年7月21日1版文章《再谈改革给北京人带来“瓜福气”》记载,在1982年这个西瓜高产年头,全市西瓜总产量达到1.075亿千克,但在当年的7月24日、25日两天,发生了严重的瓜车滞压事件。1400多辆瓜车约300万千克西瓜,被滞留在产地通往南苑、花园闸两个西瓜收购站的路上,两地车队加起来长达10余公里。由于不能迅速交售出去,又遇上阴雨天,农民们眼见到手的收入毁于一旦,个个心急如焚。
造成“卖瓜难”这种被动局面的症结在哪里?关键原因是渠道堵塞,流通不畅。1984年前,郊区不管产多少瓜,一律要通过市供销社果品公司所属的南苑、花园闸、小井三个“西瓜收购站”才能进城,收购、批发全由他们管。这种单一狭窄的流通渠道,根本不可能使西瓜旺季的大量西瓜畅顺其流,相反,只能造成交售与收购的矛盾,使这种鲜嫩易腐的商品,在不能及时上市的情况下烂掉。作为衔接流通环节另一头的零售部门,在不能及时得到货源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产销脱节的状况,造成群众“买瓜难”。
当年,一位住在东城区美术馆东街15号的居民感慨:“买个瓜要走一站多地,还不知得排多长时间的队……”
4 瓜摊之密世界少有
1985年,北京实行新的西瓜购销政策,由“统”改“放”,议购议销,多渠道流通,改变了瓜价吃“大锅饭”的状况。
果品公司在城近郊区开办了7个西瓜交易市场。在西瓜上市旺季,南苑、花园闸两个交易市场实行24小时连续开放。为方便市民买瓜,商业部门设置了2056个西瓜销售点,比上一年增加400多个,其中228个开办售瓜夜市。此外,还有近1万个个体商贩走街串巷、设点售瓜。(1985年6月26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西瓜开始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