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香港人对改革开放有很大贡献,您怎么评价这种作用?
伍淑清:1978年开放,我觉得国家从封闭的经济环境变成开放,一定要利用香港,一定要遵循和国际接轨的国际惯例才行。香港这么多年和外国、和西方社会很多接轨,特别是香港用英语为主谈生意。我们充分利用香港优势,变成中文,配合内地朋友、企业,多理解外方怎么投资、有什么保证、有什么法律、有什么会计。
全世界用的会计制度是我们引进去的。80年代内地根本没有会计制度。当时是single entry,我们引进了double entries system,我们引进税务管理,引进了工厂管理、卫生管理、工人打钟卡、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后来很多医院热水炉都来参考香港怎么做。香港角色就是示范单位,把很多可以带进内地的东西做一个示范,再带进去,再改良改造。同时我们也帮助内地同行提高和西方谈判、做生意时的思维逻辑,也培养他们理解全世界通用的会计、法律体制。香港是辅导员,一个窗口、桥梁与纽带。
记者:现在内地发展速度非常快。今天香港还能为内地发展起促进作用吗?
伍淑清:香港现在不是辅导员了,现在是高级教授。90年代北京找我要五个亿现金,我就教他们来香港上市融资。我帮他联系了一笔资金,他们回去联合了若干企业,在香港上市,我们帮着筹了五个亿港币。北京看到香港是很好的融资基地,就投入进来。他们刚来时,我们从怎么谈判、怎么找法律顾问、怎么找会计事务所,一步一步来教他们。所以香港不光是生产基地,更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可以培养高端人才。
九零年代到新世纪,很多金融人才都透过香港去理解怎么和国际接轨。2000年到现在,香港变成为带内地人才去国外发展的角色。现在,内地有很多海归,他们信息很多,一般事情用不着香港。他们需要的是,利用香港作为平台,和外国企业在香港对接。外国企业有很多尖端的、保密的IP,希望来香港和内地对接,因为香港对外透明度很高、法律有优势。为什么我说香港可以是教授呢?就是要配合内地企业,多培养人才,在香港和外国人谈判,遵守国际惯例,从旁边解释怎么谈判,从旁撮合外商和中国内地企业谈。
记者:随着中资扩大、不断南下,未来香港和内地的互动模式是什么?
伍淑清:战后到1978年之间,香港完全是靠英资、美资。到了现在,英资后劲不足,现在英国人还剩下两个支点就是怡和与太古。美资来得快、走得快,不稳定。香港必须欢迎更多中资、外资来,变成中外资在香港合作,利用香港税务优惠、劳动人才集中、英文普通话都好的环境。中资越来越多对香港年轻人有很大好处,很多年轻人都说希望为中资企业打工,很清楚中国市场很大。我认为,中资来香港占一半最好。我们必须改变思维逻辑,走向未来。特区配合国家的优惠政策,香港年轻人绝对前途越来越好。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