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提到香港,很少人能够想到科技,一般人都只会想到进出口贸易和金融。但您却长期致力于为下一代提供科学教育。您认为科学会成为下一代香港人得以自立于世界的新型资本吗?
姜冬梅:香港从物流发展起来,做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后来成为金融中心,很多我们内地来香港的游客则认为她也是旅游、文化、美食中心,对香港科技的了解相对少一些。香港在这些年来,无论是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还是中学生的科学教育发展,也都在和内地努力沟通,参与到内地例如挑战杯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及国际比赛当中去。
当年我作为科学老师从内地来香港之后,我的愿望是促进两者之间的交流,让香港的孩子不仅能选择成为金融家——也许他们特别热爱大自然,或者热爱动手制作,想成为发明家或者工程上的高科技人员。
我带内地老师去香港科技大学交流的时候,参观了他们的机器人实验室。这个很著名,不是因为他的老师著名,而是因为他的学生在内地开办了大家都知道的大疆公司。该公司的无人机目前在全球都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的需求量,是一股非常强大的科技力量。香港在目前仍然在科技上是领先的,尤其是她拥有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这样三所在全球都排名前五十位的大学。我们就按这么大的土地面积产生了这么大的科技成果来说,香港的科技力量应该说非常了不起。
至于以后的发展,香港有一个很好的人才引进政策。虽然本地学生更多去做金融、商业、经商、办企业去了,但很好的人才引进政策就吸引了大量的内地热爱科学的孩子来香港读研究生,读完之后在香港留下来,为香港做贡献。我并不为将来香港缺乏创新人才发愁,因为如果本地孩子没有成为科学家的话,那么香港也可以吸引更多内地的孩子和世界各地的人才来香港落户。
记者:您不止一次往来内地,与内地教育机构交流。在您看来,香港和内地在科学教育方面各有什么优势和不足?双方有什么进一步交流的可能?
姜冬梅:我特别希望更多的内地的科学老师能够到香港来,交流交流,受受启发。因为我们知道,内地更多的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老师们不得不在排名、在班级排名以及老师自己的课程排名上,被横竖分出来几十个、上百个指标去比较,疲于应付。在内地做科学项目时,很多老师会挤出来时间,牺牲自己的节假日来指导学生。但目前来讲,高低差别非常大,在北京、上海很多孩子们就可以有机会去到研究院所,去做实验;其它三线、四线城市或者偏远地区,则条件受限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