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民意”与“定力”:这堂法治公开课将被写入历史
回想于欢案曾经掀起的舆论风暴:一度,在信息披露不够充分之时,质疑一审判决的汹汹民意“抢占”了每个人的朋友圈。
而随后,经过几天的沉淀,经过更多事实和细节的曝光,公众心中正义的天平,也在上下“校准”。
今天,这场庭审的意义不仅在法庭之上,更在法庭之外。它首先用严谨的程序和对“真相”的较真,告诉公众:个案的正义需要实现在法庭,而且应该实现在法庭。
因为,正义的天平上,一端是事实,一端是法律。除此之外,托盘上再无一物。于欢案也应如此。社会的关注让于欢案的审判更为专注,但司法的天平不应因舆论风潮而左右摇摆。我们见多了新闻的“部分真相”和“反转”,但当司法也随着舆论亦步亦趋时,这种同步才真正让人绝望。当司法只向事实与法律——而不是权力、利益与偏见屈膝时,正义才有可能如期抵达。
尊重司法,并不意味着让社会对司法缄口不言。而对所有围观者来说,于欢的罪与非罪、罪轻罪重,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自由心证”。这既属情理之中,亦是理所当然。
通过公开的庭审,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这就是法治公开课的意义。
(图:于欢案二审庭审现场。)
长安君相信,经过二审,于欢案应该会向社会交出一份事实清晰、说理透彻的判决。也许它的结果,不能获得每个人的赞许,但它承载的对事实与法律的尊重,会得到普遍认同。不同的声音永远存在,而且应该存在,但当对法治的追求与坚守成为探讨问题的共同基础时,我们才能自豪地说:我们生活在法治的国家。
因此,于欢案行至此处,其承载的东西早已超越了个案,而成为一堂中国几乎全民参与的、不可复制的、意义非凡的法治公开课。
静候二审判决,期待它能——不负江山不负卿。
端午假期(5月28日-30日)就要来了!这个假期你打算怎么过呢?是走亲访友?游山玩水?还是继续奋斗在工作岗位上?小编特为你送上这份攻略,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你的“小长假”吧!
时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