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印度的电影市场主要被宝莱坞、托莱坞、考莱坞、莫莱坞、桑达坞五个大的制片厂瓜分,但是由于印度的方言实在太多,几乎每个邦都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习惯和细分的观影习惯,因此,各邦又都有自己的电影基地和电影制作公司。
口味不一的观影需求和众多各具特色的电影制作公司,促进了印度电影产量的增长,印度电影近几年每年2000部左右的产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第四大电影市场。
印度电影的收益来源要比中国电影健康和丰富,包括海外收益、音乐版权、电视版权、DVD等。但还是有很多电影在赔本,这2000多部的电影中,仅有5%左右的能捞回成本。
此外,印度电影还有国人羡慕的分级制度,印度电影审查委员会负责给公映电影评级:
U级:老少皆宜,可有少许戏剧性暴力;
UA级:12岁以下儿童由家长陪同观看;
A级:成人级,18禁;
S级:仅限特殊人群观看,如医生。
但如果送审的电影中有需要删减的内容,电影审查委员会不会通知导演或者片方而是直接对电影内容进行删减。
3、印度电影从业人员水平
印度电影制作的工业化和流水化水平很高,因此印度电影行业从业人员的分工也非常明确。
“印度良心”阿米尔·汗在北京电影节上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到,“在印度,电影人不需要为电影营销操心,把片子做好就够了,不负责卖片子,更关心电影本身的质量”。
而他本人也确实做到了,为了演好《摔跤吧!爸爸》中的角色,他先增重几十斤,把自己变成一个中年大胖子,再花五个月时间减肥成一个二十多岁的壮年摔跤手。
不仅如此,他还专门去学习了剧中角色说的方言和一年左右的摔跤训练,《摔跤吧!爸爸》中的摔跤演员几乎都跟随印度国家级摔跤教练训练了一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