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社区闲置区域变文化活动场所
位于西四环外的田村路街道,是海淀区西南部的一个典型城乡结合部街道,海淀区田村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冯志明介绍称,该街道由于历史及所处区位等原因,基础条件差、文化资源匮乏、业态低端凌乱、文化发展滞后。在这样的条件下,田村路街道于三年前开始推动老厂房转型,转变老旧闲置空间。
辖区内的龙徽酒厂,已有百年历史,酒文化浓郁,而近年来生产线逐步停产外迁。冯志明说,得知此事后,街道办上门对接,在最大程度保持原貌的基础上拆违腾退,龙徽酒厂将老仓库改建成为慧和天语艺术空间,并将古典俄式结构的老厂房打造成酿酒大师艺术馆。转变后的龙徽文化产业园将在明年承办2018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
冯志明介绍说,除大型的老旧工厂外,街道同样重视零星分散的闲置空间,在设施落后、管理不善的阜四社区中,将废弃自行车棚改造成为可以学习阅读、休闲娱乐、沟通交流的“阜四文化小院”,受到居民的欢迎和称赞。此外,利用闲置和废弃空间,建设球类场地、文化场所,已经成为田村街道促进基层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举措。
据悉,依托海淀区的科技、教育优势,老旧厂房改造后往往能快速实现集聚效应,吸引大批企业落户。例如,768地处高校云集的学院路,入住园区的企业多是周边高校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创意类企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此外,高质量的企业聚集造就了海淀区文化创意园区的高产值,768园区在2015年的总产值统计达30亿元,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区总产值在2016年达到26亿元。
老旧厂房再造发展公共文化
“老旧厂房利用好了,不仅可以传承文化,还能进一步发挥它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建筑美学等多领域的重要价值。”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杜飞进说,北京大批制造企业外迁,遗留下来一些工业设施、老旧厂房。如何保护老旧厂房,用它们做什么才能发挥最大价值是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
根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的调研,全市各区已经腾退老旧厂房总占地面积超过2500万平方米,已经转型利用的老旧厂房占地约为601万平方米,加上正在转型改造的138万平方米,两者合在一起不到总数的30%,北京老旧厂房还有七成左右处于待开发状态。
杜飞进称,北京的老旧厂房是首都文化建设的金山银山,我们有责任将其保护和利用好。保护北京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是普遍的共识,其符合首都城市的功能定位。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必须坚决腾退低端产业,加快发展高精尖产业。文化机构对老旧厂房也情有独钟,它们提供了富有历史气息的空间,只要改造更新,就能成为文化机构创作生产的重要场所。
“保护利用老旧厂房用于文化建设,也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内在要求。”他说,老旧厂房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先载体,老旧厂房的文化再造,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发展公共文化,通过改造增加文化设施,比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小剧场、实体书店、体育设施等。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升社区人文环境,让市民享受更有品质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