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晚,离正式开课还有半小时,能容纳150余人的阶梯教室上座率就已近半数。
课间,2016级英语系学生胡霄(化名)对澎湃新闻说,去年暑期拜读“勒爷爷”著作《流浪的星星》,让她对这位教授心生敬仰,想通过这门课来走进他的文学世界。
课堂上,“勒爷爷” 从史前文明的岩画艺术开始,讲到印第安舞女的运动的现实性和墨子对摄影相机发明的影响,再到中国现代作家老舍。而最后抛出的“现实就是永恒”的观点,也被现场很多师生认为是金句。
2016级天文系学生刘丰源,在课堂上专心记着笔记
除了“正式”学生,现场还有不少蹭课的师生,2016级天文系学生刘丰源就是其中一个。他目不转睛地看着讲台,手里的签字笔在本子上“飞舞”着,中英文夹杂写着笔记。他告诉澎湃新闻,选择蹭课是因为担心听不懂,而浪费名额。“虽是一名理科生,但热爱文学创作,有机会现场听‘勒爷爷’讲课,受益匪浅。”
“勒爷爷”在书上为学生写下寄语
虽然“DIY研读课”课程数量逐年增多,但由于大部分参与课程设计的同学来自人文社科类专业,因此现阶段课程都偏向人文社科方向。汪斌告诉澎湃新闻,在之后的组织、策划阶段将着重发展理工类课程,健全“DIY研读课”课程学科谱系。汪斌同时提到,希望“DIY研读课”的课程内容能够转化为一本书,一份录像等实际成果,成为共享资源。
本硕(博)合开课
拓宽学生学科视野
课后,学生们围着“勒爷爷”签名留念
9月7日课后,勒克莱齐奥教授对澎湃新闻说,DIY研读课是一种很好的“混合”与尝试,也是一种多元化的交互。他表示,非常欢迎学生课后与他探讨并告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邀请学生上台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是他推崇并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
由于此前的课通常被安排在大二以上的年级,对于自己的课堂上第一次“正式”出现大一新生,勒克莱齐奥教授表示,会根据今年学生特点考虑后期的授课内容。
澎湃新闻注意到,不少“DIY研读课”对选课同学的学习态度、学术基础、学术兴趣与学术能力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但本硕(博)不同学历学生的知识结构本身就存在差异,那本硕博合开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呢?
“了解学术理论,锻炼学术思维,学习学术研究方法。”汪斌说,本科生参与本硕(博)合开课程,并不是与硕士、博士竞争,而是更多地是感受学术氛围,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校方认为,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在本硕(博)合开课程里,本科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
8月24日,谈及开设“DIY研读课”意义,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邵进向澎湃新闻表示,“DIY研读课”可以作为本科生与研究生衔接的过渡课程,既满足本科生学术基础学理素养的养成,也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学术探索兴趣与学术研究素养。这是在教学改革框架下,为培养跨学科人才、创新型人才积极进行的尝试。
他同时提到,课程主要通过研讨的形式,鼓励学生由被动走向主动,帮助学生确立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学科视野,助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