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后,54岁做律师
“我都成了老头,他就是老老头了。”上世纪80年代刚入行时,滕军就跟着叶传岵实习。望着两人当时在南京办案时的合影,滕军讶异地摇着头,“不知道他都吃些什么?”
上世纪80年代,滕军随叶传岵在南京办案时留影。受访者供图
三十余年过去,叶传岵依乎没怎么变,依旧身量清瘦,目光炯炯,只是两鬓生了些白发。
8月7日一大早,叶传岵就乘地铁来到上海市一中院,他代理的一宗合同诈骗案即将二审开庭。“他开庭时相当亢奋,滔滔不绝。”滕军记得,当年叶传岵经常给学生灌输,“开庭,就是一个说服法庭的过程。”
律师执业至今,滕军仍秉持着这个理念,在他看来,辩护时“说给旁听席”、甚至“说给当事人”都是投机取巧的行为。
滕军师从叶传岵,是从1985年开始的。那年,叶传岵刚任上海联合律师事务所第六分所(以下简称“六分所”)主任,该所的办公地点就在锦江饭店的两间地下包房里。
那时锦江饭店有个玩笑——进来土不啦叽、缩头缩脑的,都是来找老叶的。
叶传岵成了所里的“招牌”,来咨询的人络绎不绝。事实上,当年大众对于“律师”这一概念仍十分模糊——见了律师就喊冤的、叫青天的、写血书的,时有出现。
当时,叶传岵刚评上了高级职称。1984年,上海全市已有专职律师近300人,其中20人被评定为高级律师。给律师评职称,这还是上海市司法局在全国的首创。
1979年,十年动乱后,百废待兴。在上海市司法局的紧急动员下,一批50年代的老律师、老司法工作者平反后“归队”,律师队伍再出发。54岁的叶传岵也结束了22年的“右派生涯”,始执律师业。
其时,上海市律协内律师只有五十几人,而这个数字在全国是2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