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提出至今,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早期收获成果,目前已形成了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局面,为相关国家和地区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并开辟出共同发展的巨大空间。
在过去5年中,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是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优势、推动产业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进入新阶段,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有利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从产品输出向产业输出的华丽转身。
国际产能合作更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途径和重大举措。近年来,中方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统领,同相关国家一道推动产能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在双边层面,中方同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有关文件,把产能合作纳入机制化轨道,与有关国家对接规划和项目,共同为企业间合作穿针引线、铺路架桥。在多边层面,中方积极参与和引领区域、次区域合作,推动发表《中国—东盟产能合作联合声明》《澜湄国家产能合作联合声明》等重要文件,与有关国家共同谋划产能合作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加快形成开放包容、多方共赢的合作格局。
重大项目迅速批量落地。中国高铁、核电“走出去”的第一单都落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印尼雅万高铁已签署商务合同并将全面进入施工阶段,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核电机组项目顺利开工。一批相关国家亟需、采用中国装备和技术的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领域重大项目稳步实施。
支撑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6年底,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相关国家发放贷款超过1100亿美元;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相关国家出口和投资超过3200亿美元,对产能合作重大项目应保尽保。中方与相关22个国家签署了总额超过9000亿元人民币的本币互换协议,推动产能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相互促进。
投资环境逐步改善。中方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提高企业对外投资便利化和规范化水平。截至2016年底,中方与53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与54个相关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并且积极商签标准化合作协议、签证便利化协议等各类合作文件,促进资本、技术、人员等要素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共同为企业开展产能和投资合作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