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后,耿志文的遗体送往殡仪馆火化了,在他骨灰里找到一枚有着指甲盖大小的黑色金属碎片。“父亲曾讲过,战争年代他被炮弹炸伤,身体里有弹片取不出来。”耿志文的儿女回忆。
天气变化就疼痛 曾检出12枚弹片
85岁高龄的蔺芳苏,盯着掌心的黑色碎片,喃喃自语,“这个跟了他几十年,比我跟他在一起还久。”
“我和他是1957年成的婚。”她说,那时候,耿志文已来到成都工作,“他是后勤组织部的任职,我在职工医院。”后来,在医院院长的撮合下,两人在成都结了婚。
由于在抗日战阵、解放战争时期受过伤,耿志文随着年岁增长,一遇到天气变化,身体多处就出现疼痛,“已开始以为是风湿,听他讲了才晓得是弹片留在身体里了。”蔺芳苏说,也是因为战争,丈夫的左手被子弹打穿,“后遗症就是变得不灵活,也不能提重物。”
“但一问他,他还是会讲起当年打仗的经历。”从那时起,蔺芳苏也成了耿志文最忠实的倾听者,“从他离开老家,再到进入部队、负伤、获救,以及打死鬼子的经过。”她都深深印在了脑海里。
“我也是军人。”蔺芳苏说,她从河南进入军队,学的是护士,后来还学习了检验学,“我之前陪他去检查过,发现他的腰和臀部里面,其实还藏了12枚弹片,因为战争年代的医疗条件,就没被取出来。”
她说,这些留在他身体里的弹片,虽然折磨了他大半辈子,“但后来也就习惯了,也不愿意取出来了,这些是他的作战证明和记忆。”
B.一段战争记忆
战争打到家门口 少年郎毅然从军
到了蔺芳苏这个岁数,有时候前几天的事还记不得,但几十年前的事和丈夫耿志文的经历,倒是记得一清二楚。浓重的河南和四川融合口音,“他是老幺,厌恶日军的侵略,15岁不到就跑出来,跟着新四军就当了兵。”
1928年,井冈山成功会师。同年底,耿志文出生在安徽和县东堡耿村,家里靠着务农为生,艰难地养活着他们4个兄弟。然而,生活的艰难,随着日军的侵略铁蹄到来,变得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