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针对1998—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库进行分析,上市公司中“僵尸企业”的数量在2013年达到高峰(约410家),此后数量有所下降,占比自2003年以来在13%左右波动。
如果将样本变为更具代表性的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包含约80万家企业和360万个观测值),报告显示,“僵尸企业”数量高峰出现在2000年,超过4万家规模以上企业是“僵尸企业”,占当年规模以上企业的比例高达约27%。随着国企改革的进行,“僵尸企业”数量和比例都有所下降。2005—2013年间,“僵尸企业”的比例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均值为7.51%。但2012年以后,“僵尸企业”数量和比例均回升。
“2005年以来中国工业部门‘僵尸企业’的比例为7.51%,这个比例我觉得是可控的,也是可接受的,风险不是很大。从趋势上看,有下降的趋势,后期稍微有点上翘,但总体数据是缓和的。”聂辉华分析说。
以行业覆盖较为全面的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统计,2013年“僵尸企业”比例最高的3个行业分别是:钢铁(51.43%)、房地产(44.53%)、建筑装饰(31.76%)。
分地区来看,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例如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僵尸企业”数量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省份“僵尸企业”数量较少。
记者注意到,一些省份已经对外公布处置“僵尸企业”的成果与目标,例如截至2016年12月底,广东已淘汰出清2385家国有“僵尸企业”,处置39家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僵尸企业”,关停重组1730家国有企业,并提出到2018年底,基本实现“僵尸企业”市场出清;浙江2016年全年也处置555家“僵尸企业”,超额完成450家的年度目标。
对工业企业数据库分所有制统计,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僵尸企业”的比例最高。分年龄统计,随着企业年龄的增长,“僵尸企业”的比例越来越高。成立1~5年的企业中,只有约3%的企业是“僵尸企业”;而在成立超过30年的“老”企业中,约有23%的企业是“僵尸企业”。
“肯定规模越大年龄越久,越容易成为‘僵尸企业’,这也与国企的特征相符。分行业的话,研究以工业部门为主,主要还是几个黑色产业,钢铁和煤炭,从历史上看这两个行业一直值得关注。”聂辉华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说,产能过剩导致行业净利率低是一个主要原因,“一旦企业有钱了,都向资源型或垄断型行业扩张,如煤炭行业,导致很多产能过剩。”而对地方政府而言,钢铁、煤炭等资源型行业投入低、见效快,所以会鼓励。此外,两个行业也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容易解决就业,但也导致处置时面临巨大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