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区域协调新格局正在形成,呈现出国内外联动、区域间协同,外部协同与内部协同并重的特点,体现出大开大阖、纵横内外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拓展了广阔空间。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面对贫困这一全球性难题,我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的奇迹。精准扶贫成为新阶段扶贫改革最鲜明、最重要的特征,是带有方向性意义的重大改革。7000万人脱贫的路径图正在实施: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将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将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将解决1000万人脱贫;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
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如果只盯着经济数据的起伏涨落,忽视人民群众真实的幸福感、获得感,就会透支社会发展潜力,发展就难以持续。没有城乡协调发展,没有农村的小康,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谈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精准扶贫很重要;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很重要;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很重要。近年来,我们致力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在增强,体现在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逐步形成;体现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体现在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民在城市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体现在区域结构不断优化,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不断得以释放,东中西部地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协调发展格局雏形初现。
协调发展,目的在发展,重点在协调。从一定意义上说,协调的水平决定了发展的质量,协调的效率影响着发展的效益。协调发展,让发展走得更远、更有“含金量”。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再到“朗读者”“见字如面”……这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红遍大江南北。而这背后,正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