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研人员对高寒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构建了针对整个系统的综合治理模式,包括对青藏高原草地的合理利用、天然草地改良乃至人工草地种植等措施,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治理和恢复提供了技术支撑。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长赵新全是草地生态学领域的专家。他告诉记者,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是对青藏高原进行生态保护的关键。
“从成立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成为世界遗产地,对可可西里的保护得到了空前的重视,野生动物的数量不断恢复。然而,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草地的承载力和生产力有限,食物链也不完整。为了确保世界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这一地区进行本体调查,确定其合理承载力,这是我们现在工作的重点。”赵新全说。
探测过程中,先进的技术手段必不可少,光学遥感技术是重要的一种。中国科学院广电研究院光电工程部副主任黄旻是光学遥感领域的专家,他向记者介绍了光学遥感的基本原理:“自然界任何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特征光谱,是一一对应的,就像人和指纹的关系一样。利用光谱信息,我们可以对整个自然界的植被、水体、土壤等进行分类。”以前用的遥感探测设备属于通用型,并没有专门针对实际需要进行专业化设计。他所在的团队目前的工作内容就是将大尺度的通用型遥感探测设备与地面的小尺度设备进行有机结合,将其专门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黄旻介绍,目前科研人员正在着力构建星空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对动物迁徙路线进行监测。“现在有些任务依托无人机来完成,但是民用无人机有自身的局限性,飞行高度和飞行时间有限,产生的噪声也会对野生动物造成干扰。我们未来将探索在重点区域用载重量大、安全性高的氦气球,搭载先进的光学遥感设备监测,或者使用有动力系统的飞艇,沿着重要线路去巡视。”黄旻说。
黄旻表示,科研团队的目标是用3年至5年摸索出一套理论和机制,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要通过在可可西里的研究项目,把体制机制打通,进而在其他自然保护区进行复制和推广”。
志愿者:
接受洗礼 经历锻炼 学会奉献
在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的长江源园区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管理处,记者遇到了前来参加志愿活动的清华大学团队。“95后”的他们一行6人从格尔木出发,带着满满的期待和清晰的目标,开始了在可可西里保护站的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