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可可西里被列为省级保护区,1997年成立保护机构,同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可可西里的保护工作走上正规化的发展道路。此后,保护人员开展了450多次巡山行动,破获各类案件100多起,收缴子弹3万多发。
所有的付出没有白费。盗猎藏羚羊案件逐年下降,从2006年以后在可可西里再没有听到盗猎的枪声,藏羚羊种群得到了拯救和恢复。监测统计显示,2016年,可可西里保护区境内及周边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已达6万多只,藏野驴和雪豹等珍稀濒危物种数量也明显增加。“如今,盗猎现象在可可西里已经彻底杜绝了,成群的野生动物在高原上自由地生活。”才仁闹布说。
现在,驱车行驶在青藏高原上,随处可见藏野驴、野牦牛、盘羊在高原上奔跑、跳跃。记者8月上旬在可可西里采访时,有幸看到了母藏羚羊带着年幼的小藏羚羊回迁、成群结队走在高原上的独特景观,十分震撼。
在《中国日报》工作的美国人聂子瑞告诉记者,自2012年以来,自己已经4次来到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铺了路面的道路、现代化的房屋、学校的建筑,特别是通了电,给藏族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我很喜欢看野生动物,在这里可以看到藏羚羊、野牦牛、野驴等,有一天晚上我甚至看见一只狼。这里的变化巨大,而且是可持续的。”聂子瑞说。
这将是没有终点的严格保护之旅
申遗成功的喜悦并不能代表可可西里生态保护的一劳永逸,反而是开启了更加严格更加规范、永无终点的生态保护之旅。
“对可可西里的保护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布周说。这位把青春献给可可西里、已不再年轻的环保卫士,对可可西里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今后的生态保护工作有着更深的思考。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要更多地把高科技应用到保护工作中来,增强巡护执法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长赵新全也表达了同样的愿望。他认为,要加快应用新的科技手段,以更加严格的标准对遗产地进行保护管理。应加快完善监测体系,合理布设监测站点,利用卫星图片比对、远程视频全天候监控、无人机的拍摄监测等相关技术,不断提高监测管理水平和效率。
可可西里“建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实践和典范”的承诺正在变为现实。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说,可可西里申遗的成功,将从更高的层面保护这片净土,这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苏建平说,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在青藏高原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人们通过保护可以更好地享受生物多样性带来的福利。
申遗成功是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给人们带来极大的鼓舞。“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只是对遗产进行严格保护的起点,申遗成功并不简单意味着荣誉和政绩,更是一种长期的责任。青海可可西里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时刻严阵以待,不负使命和盛誉。”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尚少岩表示,可可西里申遗成功让全世界对地球的第三极有了新的认识,将更加吸引全球的目光。申遗不是目的,保护才是根本。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可可西里将成为美丽中国的一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