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白成当地知名作家的犯罪嫌疑人刘永彪。
在芜湖作家谈正衡看来,刘永彪在描写基层农耕劳动的艰辛方面很有灵性。刘永彪曾在文章中记录了他在酷暑下劳作,被晒得头晕目眩;半夜抢着给农田放水,村民之间产生了很多矛盾甚至出现斗殴现象;还有底层农民在乡间的内心挣扎和颠沛流离。
这些文章给谈正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永彪笔下的底层生活沉甸甸,一般人很难超越。”
汪林认为,刘永彪最好的一篇作品是《乡村的舞蹈》。描写了菜子杆被火烧着跳舞的样子。当时,这篇散文发表在安徽日报的第一版。
但是,后期的《难言之隐》和《一部电影》,让谈正衡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就是写某小青年如何通过奋斗获得成功,然后有钱了,被长相非常漂亮的某大领导的女儿看上。这样的故事很恶俗。”
1995年之后,刘永彪经常往南陵跑,先后在南陵县电视台、南陵报、芜湖日报南陵版工作过。直到两三年前,他被安排到萃英园中学做校报主编。除此之外,在汪林印象中,刘永彪再没做过正经的工作。
2004年开始,刘永彪开始做作文培训班。当时,他到学校找汪林,希望由他向校长推荐,给学生上作文课。试课之后,刘永彪向校长提出要收费上课。“要钱你又不跟我说,我以为他不要钱。”因为这件事,汪林很生气。
2005年刘永彪的中短篇小说集《一部电影》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还获了奖。“《一部电影》是他自己自费出版的。”汪林很不屑。他记得,当时刘永彪拿着30本书到学校请他帮忙代销,至今,书还放到学校图书馆,至今还在的角落里。“他的住处还有存货,一直没卖掉。”
汪林不喜欢他的作品,他甚至认为是对文学的亵渎。他也曾直面刘永彪说过类似的话,刘永彪没说话。后来,他在《难言之隐》的自序中写道:如果有一百人、二百人能懂我的作品,我就觉得心满意足了。
2014年11月,刘永彪创作的25万字历史演义小说《行者武松》出版,第二年改编成50集电视剧的剧本。
这个机会,是谈正衡介绍的。但刘永彪交稿后,谈正衡接到了朋友的电话,朋友向他抱怨,还是中国作协的会员呢,怎么连文通字顺都没达到?刘永彪把所有的“洒家”都写成了“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