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位于北京海淀的国家典籍博物馆首度揭开面纱。从殷商甲骨到敦煌遗书,从宋元善本到明清舆图,一幅绵延3000多年的中华典籍画卷徐徐展开:百家争鸣言犹在耳,丝路驼铃仍存余响,唐诗宋词浅吟低唱,近代志士仁人奋起怒吼……徜徉在这座全国首家典籍博物馆,人们重拾民族的历史记忆,怡养性情,砥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典籍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过往的辉煌,铭刻着先民的创造,延续着民族精神的血脉,不仅要庋藏在庙堂之上、书库之中,更要让它们走近每个普通人,使其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入人们的精神基因,转化为日用而不觉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
2013年,“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陆续出版。在这套丛书中,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致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刘跃进等学者用通俗的文字讲述中华典籍历经聚散离合的辉煌与灾厄、欢欣与痛楚,让人们了解典籍、亲近典籍,领略典籍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016年4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领衔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启动编纂。这套丛书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中精选《诗经》《论语》《史记》等100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书目,深入浅出地进行解读,熔古铸今,激活经典。
传统文化中的德治资源正在被转化激活。2015年8月,知名学者李存山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纲,编写出版《新三字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书用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做了精妙的表达。2017年2月,由中国方正出版社策划的《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出版,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担纲主编,丛书历时三年,九易其稿,不仅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作了源流梳理,还通过讲故事体现了时代内涵。
在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指示的直接推动下,家风、家教、家规研究和普及蔚为大观。2016年1月,大象出版社推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徐梓主编的十册“名人家风”丛书,系统梳理曾国藩、颜之推、秦观、张英、严复、钱基博等历史名人的治家理念、家规家训,并进行时代解读。2017年3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组织专家编写的《中国家规》出版,全书选取50篇家规,二月河、冯骥才、王立群、唐浩明、卜宪群等知名学者逐篇作了精彩点评。
近五年来,在学术界、出版界的共同推动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思想文化资源为切入点,越来越多的文化经典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1400年前的《隋书·经籍志》曾这样说:“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1400年之后的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引领重振之下,中华典籍的独特魅力愈加突显,而我们保护经典、传承经典、弘扬经典的能力愈加强大。
《光明日报》( 2017年08月13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