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县图书馆待整理的古籍。
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的修复师正在修复古籍。本报记者 郝飞 摄
志愿者在宜宾南溪区图书馆进行古籍普查。
志愿者在安岳县图书馆进行古籍普查。
此前,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以及悉尼大学等中外16所高校的52名志愿者,利用1个月时间,协助省内8家以县级图书馆为主的公共图书馆,进行古籍整理普查工作。
经过普查,很多县级图书馆珍藏的古籍浮出水面。让人惊喜的是,原来在县级图书馆里,也隐藏了不少宝贝。□本报记者 吴梦琳
壹 普查古籍累并快乐着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古籍藏量超过200万册。其中,不少古籍都收藏在县级图书馆里,但由于专业人员不足,大多数县级图书馆古籍普查工作进度十分缓慢。去年,我省在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支持下,开始通过招募高校志愿者,协助这些图书馆完成古籍整理。
今年暑假,我省再次启动了古籍普查志愿者招募工作,短时间内就吸引了近80人报名,经过筛选,最终招募了来自16所高校的52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来自北大、复旦、川大以及悉尼大学等多所名校,大多数都是文史类相关专业,其中硕士以上学历者占到了一半。
经过两天培训后,志愿者们被分配到8个图书馆开始普查古籍。作为志愿者,他们要负责从清理、整理古籍到数据录入的整个普查工作。
古籍普查是一项脑力与体力并重的工作,需要深厚的古文和文献学相关知识积累。来自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二年级的戴顺璋,是这次年龄最小的志愿者之一,也是其中少数的非文史类相关专业的高校学生。戴顺璋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喜欢古文,看了很多古文书,在普查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难题。对于他来说,最困难的就是一些不常见的篆文的辨认。“需要登录专业网站,一个字一个字地比对,如果实在弄不清楚,就寻求指导老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