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墨子号”既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又实现了远距离地星量子隐形传态,意味着“不被破解的加密技术”这个人类千年梦想,已经有了成为现实的科技基础。
空间科学:群星闪耀的未来
在“墨子号”随后的一年多设计寿命里,量子通信实验将开展洲际合作,并将实现量子通信与经典光通信相融合的安全信息传输,还希望实现基于纠缠的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
“墨子号”量子卫星的设计寿命为两年,现在一年不到就已完成全部科学目标,剩下的一年多时间,它还将瞄准哪些新目标呢?
首先,量子通信实验将开展洲际合作。潘建伟透露,目前科研团队正与欧洲量子通信团队合作进行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已顺利完成与奥地利格拉茨地面站的对接测试,正在开展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墨子号”即将具备洲际量子保密通话的条件。与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合作也正在计划中。
其次,将实现量子通信与经典光通信相融合的安全信息传输。通过量子手段传递的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密钥;信息还是通过经典的激光通信手段传播。下一步目标,是实现二者的融合传输,让量子通信与经典通信网络实现无缝链接。
潘建伟还希望实现基于纠缠的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这一目标实现后,即使“墨子号”卫星被别国捕获控制,只要量子纠缠能够产生,我国科学家还是能够通过“墨子号”进行安全的量子密钥分发。
此外,科学家们并不满足于“墨子号”这一颗量子卫星,他们希望发射更多的量子卫星,通过卫星组网,实现高效的全天时、全球化量子通信。“单颗低轨卫星无法直接覆盖全球,目前只能在地影区工作。”潘建伟表示,希望通过多颗量子卫星组成的量子星座,配合地面的光纤网络,构建完整的空地一体广域量子通信网络体系,把量子密钥分送到千家万户。
量子通信技术蓬勃发展,未来有望在国防、政务、金融和能源等领域加以广泛应用,形成具有国际引领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下一代国家信息安全生态系统。
“墨子号”并不是一枝独秀的独苗,它是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在“十二五”期间支持的4颗科学卫星之一。除“墨子号”外,其他3颗科学卫星均已成功发射——“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慧眼号”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均获得了大量科学数据,相关科学成果还将陆续发布。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透露,未来,还将有更多中国发射的科学卫星在太空闪耀。中科院已在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中对“十三五”“十四五”期间的科学卫星进行安排和部署,将聚焦于宇宙的起源、黑洞、引力波、系外行星探测、太阳系资源勘探、太阳爆发机理、地球空间爆及其粒子逃逸、水循环和全球变化的关系等当前国际重大基础科学前沿。其中,中科院与欧洲航天局联合支持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已经立项实施,爱因斯坦探针卫星(EP)、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ASO-S)已经启动立项综合论证。
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群星闪耀的中国科学卫星,将为我国早日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重要和不可替代的贡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