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深情,叫草原儿女的感恩
“自治区成立、全国解放后,党派了大批医疗队深入蒙古包,为牧民治病。有的牧民生了孩子,就给孩子起名字叫‘纳敏夫’(意为党的儿子)。”
“请记者朋友给习近平总书记捎句话,告诉他,自他看望我们后,我们老两口当年7月就搬进了新房,48平方米呢,一分钱不用出。老郭一个月3000多元退休工资,我也有1000多元补助。社区有医院,我俩都有医保。我们谢谢他的大恩大德!”在阿尔山市林海街道兴林社区,78岁的郭永财大爷、73岁的冯秀华大妈谈起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月到棚户区看望他们时,仍激动不已。
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为内蒙古的开拓进取注入了强大动力,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演绎了一个个创业传奇:全区经济规模从小到大,生产总值由1947年的5.37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8633亿元,增长了642倍,2002年至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8年居于全国第一位。
牢牢守住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去年11月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号召全区上下,奋力开创内蒙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撸起袖子加油干。
全区2016年秋季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动员大会当天,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投资超过7300亿元;在北京举办的全区大数据产业推介大会,签署800多亿元项目协议;今年在北京举办的内蒙古自治区与中央企业合作恳谈会,累计签约383个重大项目……自治区一系列稳定经济增长的“大动作”,让人看到了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的风向标。
集中推进“七网”同建、“七业”同兴,促进呼包鄂协同发展、东部盟市跨越发展,启动和林格尔新区建设……内蒙古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手笔”挥洒。
生态文明制度改革逐项落地,81%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与俄蒙通关便利化等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全面深化改革渐次开花、梯次推进。
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强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贸往来……自治区确定的“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对外开放新格局,展现出海纳百川的气势和胸襟,内陆开放的内蒙古样本呼之欲出。
全力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2014年以来,全区累计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70.4万套、农村牧区危房改造71.3万户,养老、低保、医保等多项社保标准年均提高10%以上,主要社保标准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红包”,让内蒙古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精心组织实施各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认真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奖补政策,积极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1%,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4%,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继续“双减少”。在绿色发展的征程上,内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了一道生态安全屏障。
“内蒙古70年的沧桑巨变,概括起来有3个重要的支撑力量。第一,党的民族政策为内蒙古发展构建了优良的发展环境。第二,国家、全国兄弟省区市大家庭的大力支持。第三,70年来内蒙古人民为建设美好家园艰苦卓绝的奋斗。”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于光军说。
70载春华秋实,述说着内蒙古自治区与祖国命运相连、梦想与共的血脉深情。放眼草原大地,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倾听座座毡房,幸福进步之歌格外嘹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罗 霄 陈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