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石墨烯产业一样,无中生有、植根绿色且位居一流的产业,在常州有很多,如机器人、轨道交通、再生资源利用、大数据医疗,等等。但是,常州有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老工厂太多,小工厂更多。就是说,常州的制造业存量变绿,任重道远。
园区化,这是老企业转身向绿的最好路径。从城区到县区乡镇,分散的工厂被各种政策吸引、挤压进循环化的产业园,到今年6月,这里100%的国家级和85%的省级园区基本完成循环化改造。
在有1100多家工厂的西夏墅镇,记者看到,与镇工业园区一路之隔的梅林等村庄,一间工厂都没有了,他们或以有机大米引领市场,或以村舍文化为旅游资源,与机器人当值的小工具刃具专业小镇相望相亲,构成一幅现代与古老、工厂与田园互为底色的图画。
园区外的企业同样顺势而为,或是被一个个低排放标准引导着转型升级,或是在升级中创造更高的环保标准。在建于1958年的常州变压器厂巨大的无尘恒温车间内,数十台超高压、特高压变压器正被当作工艺品般地精雕细琢。这里造出了国内首台自主化(正负)800KW特高压直流变压器,推动了特高压直流输电设备的国产化进程,也推动着电力建设的绿色化。
城镇绿化,听市民意愿。在宣布3年不卖地的同时,常州提出了“生态绿城”建设规划。生态源保护、郊野公园、城区绿地、生态廊道等大小294项工程全面展开。不卖地的3年,这个城市居然扩展绿地5万亩。
生态绿城,不是新奇的提法。倒是主管城建的副市长李林的解释更打动人:城市怎么变绿变美,不是我们当市长的想怎么做,市民的意愿才是管理者努力的方向。这个解释就让记者理解了,为什么常州的绿廊公园、湖塘水道,看上去那么朴素、那么生活化或说是人性化。比如步行一刻钟,一定可以看到一个开放的公园。比如步行绿道,在遇到高架路桥或是水面时,不会让人无路可走,设计上会按人行习惯和愿望,通过下沉、借道等手法让人很舒服地继续向前,而不是被逼改道或走回头路。
常州市委、市政府用了两个很能打动民心的意象来发动全市人民投入生态绿城建设,一个说,“我们现在是推着石头上山,到了半山坡”,一个是把城市描绘成“一棵幸福树”。年轻的公务员杨璐很喜欢这两个意象,认为它们让自己知道了绿城建设是自己的责任也是自己的幸福。而做再生资源处理的樊文建则更直接说,要给推动城市绿色发展“非常给力”的政府工作点个赞。他的翔宇资源再生科技公司,专事收购拆解家电,再专业化无害化处理成新的资源。由于有些国家政策资金不到位,企业已是举步维艰。但是,看在市政府很关心很支持企业工作的情面上,企业不好意思让拆解线停下来,不敢让推到半山坡的石头滚落回来,不忍心城市这棵幸福树被废旧家电丑化污染。
常州人为了自己这棵幸福树,为了不让后退的石头砸到自己,或主动或被动地投入了城市的绿化美化行动中。3年过后,走出“绝境”的常州人发现,自己真的已行走在舒展自然的生态绿城中。(经济日报记者 隋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