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宝仪 基纽/绘
【镇馆之宝·常州博物馆】
大家好,我是小奁(音“怜”)。光明日报融媒体开辟“镇馆之宝”系列,每期介绍一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得见一些兄弟单位的大牌明星出来自我展示,龙章凤姿,顿生出见贤思齐之心。这不,我也来跟大家见面啦!
小女子来自江苏省的常州博物馆,是用漆树的汁液涂在器物的表面制成的器物,身份证上名叫“南宋朱漆戗(音“呛”)金莲瓣式人物花卉纹奁”。这么复杂的名字是文物专家们为了准确描述我的特征而取的全名。起这种又长又难读的名字,上课老师提问一定不会点到我吧?
百人力、万人功造一漆器
我们国家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原始漆器,之后随着技术的进步,漆器的制作水平逐步提高,外观及性能也越来越好。到了战国时期,漆器由于其光亮洁净、隔热耐腐、轻巧美观的特性受到了诸侯贵戚们的欢迎,于是漆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青铜器,成为上层社会的主要生活用具。
漆器的胎骨从最初的木胎发展出竹胎、陶胎、铜胎、夹纻(音“住”)胎、骨角胎等,髹漆技法包括素髹、罩漆、彩绘、描金、堆漆、填漆、犀皮、戗金、平脱、剔红、剔犀等诸多门类,而每一门类又有不同制法。
我们古代漆器制作耗时费工,价格也很昂贵,是不折不扣的贵族奢侈品。生漆采集素有“百里千刀一两漆”之说,就是说每棵漆树所产有限,采漆工要走上百里路,于众多的漆树上划上千刀才能采集到少量的生漆。
漆器的制作工序也极为复杂费时,稍有疏忽,就前功尽弃。而大漆阴干也十分费时,所以制成一件器物往往需要数月或更长的时间。因此汉代《盐铁论》称漆器“一杯桊(音“圈”,曲木制成的杯盂。——编者注)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
南宋仕女闺中佳品
我自己的身世呢,还得从大约800年前南宋时的温州城说起。那时浙江温州还没有江南皮革厂,但那时的温州人和现在一样聪明勤劳。温州工匠制作的漆器在江南极负盛名。我就出生在温州一个叫作新河的地方,那里一位名叫金念五郎的漆匠花费了大量心血成就了我——一件高贵典雅的梳妆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