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0月,一场罕见的“雨凇”灾害袭击塞罕坝,受灾面积达57万亩,“一棵3米高的落叶松上,挂着的冰有500斤重”。
不足3年时间,大自然再度“偷袭”,让正处于生长期的树木遭遇3个多月的干旱,12.6万亩的落叶松悲怆地倒下。
塞罕坝人屡败屡战,每一次都重整旗鼓,跟大自然较量、协商。
人类以善相待,自然敬之以礼。这10年,与建场初期10年相比,塞罕坝及周边地区年均无霜期增加12天,年均降水量增加50毫米,大风日数减少30天。大自然调整了区域的小气候,给塞罕坝人回赠一份大礼。
从报复到相持再到友好,大自然与塞罕坝人之间,演绎着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变奏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塞罕坝人在林场显著的位置,立起一块块标语牌,誓言要把嘱托牢记在心。
呵护自然,保护环境,塞罕坝人站在前列。
塞罕坝有个七星湖,群山环抱的100万平方米的湿地范围,分布着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天然湖泊,宛如天上的北斗七星。
不少人忽略了这个七星湖全称为“七星湖假鼠妇草湿地公园”。
假鼠妇草常见于海拔1100米以下,而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七星湖湿地公园长势良好,实属罕见,富有科考和观赏价值。
于是,塞罕坝人怀着敬意,以一种草的名义,为一个景区命名。
对于防火的事,塞罕坝人则是牢牢握在手里,一刻也不撒手。
林场防火办主任吴松告知,塞罕坝林场防火的考核办法是定量的,采取的是“百分制”,每一分都是落地的,很明确,可操作。
一旦不达标,好了,紧跟着一长串的处罚措施,硬碰硬,毫不留情。
就这么着,塞罕坝人在防火上自己给自己念“紧箍咒”,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
在这个防火“百分制”定量考核办法中,有一大项是“资源管护”,明确一旦发现牲畜进入幼林地,包括发现牲畜粪便,每次扣0.2分。
防虫、防火、禁牧,为了保护这片林海,塞罕坝人亮出一套组合拳。
但他们不满足于“守”,而是也有“攻”。
塞罕坝人的“拿手好戏”就是见缝插绿、见空植绿。这五年,他们开始向石头要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