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考试是基于用人单位需求和市场化运作的
为了摆脱全国性教学考试定位带来的问题,最近几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做了不少改革。比如,提高考试难度、允许部分考生无需学习大学英语课程就能参加考试等。但是,华为、联想、宝洁等大型的民企和外企在员工招聘中都已经不认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证书。我国香港地区的高校也不再把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作为研究生入学的外语要求。这说明,其从教学考试向社会化水平考试转型的尝试是失败的。
毕竟,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水平考试”,须满足几个条件:
第一,考试的内容和难度的设计,必须基于对用人单位的英语需求分析,为特定社会需求服务。比如,雅思、托福考试就是根据北美高校学习所需要的英语能力而设计的;托业考试是按照跨国企业职场英语需求设计的。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设计目标是对大学生完成四个或六个级别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习后达到的英语水平的评估,因此其内容和难度设计都是封闭式的、是基于课程教学大纲的。
第二,社会化考试的报考是个人行为,学生参不参加考试由自己决定;参加考试后,成绩也只能报给考生本人,不得报给学校。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则是把学生成绩同时报给学校教务处,实际上为各校实行成绩与毕业证书挂钩提供了基础。
第三,社会化考试的运转是市场化的,考试不用通过各省教育部门和各个学校教务部门来实施和组织,一句话,不是通过行政手段实施的。那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能做到这一点吗?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既要“享受”行政性教学考试带来的垄断性地位和考生生源稳定等好处,又想享受社会考试带来的社会认可度,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四六级考试面临抉择:要么停摆要么改变
考试理应为教学服务,但从实践操作层面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已经阻碍了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的转型和发展。
在上个世纪,在校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或增强欣赏西方文化的能力,因此,大学英语的通用英语教学定位还有点道理。但进入本世纪后,英语已成为经济科技和学术成果交流的国际通用语,一名大学生如果不能通过阅读汲取本专业的世界前沿发展情况,不能用英语交流学术思想,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更不用说在各自领域内具有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