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后,诺奖终于降临美国,但获奖的却是鲍勃·迪伦,一个不知道是不是该称为作家的歌手。
本届诺奖真是状况迭出。在颁奖结果出来前,国内多家媒体已经发布了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获奖的不实快讯。而迪伦获奖的消息证实以后,除了作家们表示“不服”,也让出版商们措手不及。
奥地利剧作家彼得·汉德克就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他,其实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对文学的侮辱。鲍勃·迪伦的词,如果没有音乐,什么都不是。”
就在迪伦的拥趸为他欢呼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却始终无法与他取得联系,“迪伦拒绝领奖”的消息不断传出。这也不奇怪,符合他的一贯做派。一份迪伦拒领诺奖的声明流传开来,但经比对,网传的这份“声明”,是对1964年法国哲学家兼作家萨特拒领诺贝尔奖时发表声明的拙劣改编,绝大部分内容雷同。
在沉默近半个月之后,迪伦终于接了电话,表示自己愿意接受奖项。
但随后迪伦又致信表示因“另有他事”,自己不会出席颁奖礼,他将委托他的挚友“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代为领奖。
反转9
韩春雨事件
人们仍在等待真相
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论文称,发现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技术,比目前广泛使用的CRISPR-Cas9技术更有优势。
在媒体热情洋溢的介绍中,韩春雨迅速成为一颗耀眼的科研新星,他的励志故事感染了很多人。
然而好景不长。很快,一些实验室就发现无法重复NgAgo的编辑效果。不仅国内其他实验室,美国、西班牙等国的多位科学家也公开表示,无法重复韩的实验结果。
10月10日晚,13名国内科学家联名要求第三方对韩春雨的实验进行调查。他们认为,此事如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中国科学家的声誉。
韩春雨的态度让人质疑。他声称,能够重复其实验的实验室是存在的,但又拒绝透露这些“重复出实验”的实验室名单;学术界呼吁韩春雨公开更多的实验数据,他以“实验室条件非常有限,实验记录不完整”为由拒绝出示原始数据来自证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