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概括2016的年度关键词,你一定不能忘记“上车”。
“930”新政已经生效近90天,北京二手房均价仍然接近每平方米6万元,“上车”也因此依然是时下最流行的词汇。“上车”是一种楼市特色,有的人早早上车,即使不能折现也愿意把自己想象成坐拥千万资产的人。有的人拼命想上车,但却迟迟没有位置。还有的人晚了一步,变成了一个“看戏”的,但内心很少能有完全释怀的。
他们都只是这个大时代里的小角色,但这些人的买房故事却在反复提醒着一个问题:房子是用来干嘛的?
12月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7年中国楼市发展方向,强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中央如此定调楼市,引来民众普遍点赞。
刚需客:房子是用来住的
胡晓凡刚刚在一场谈判中败下阵来,用她自己的话说,元气大伤。
直到两个月前,她是一个对房价“不敏感”的人。毕业仅仅两年,正处在拼事业的阶段,她只知道房价很高,但要买的时候家里应该还能凑出来。可是8月和9月两个月时间,平均一平方米涨两三万元的状况让她突然意识到:再不买就买不起了!
于是她在2016年的最后一个月,开始了一场快马加鞭的“搜房记”。市区、地铁房、总价300万元以内、首付120万元、一室一厅,按照这几个条件搜索,胡晓凡发现符合条件的区域也就只剩东南三环那片与自己同龄的价格洼地了,拥挤、小商贩聚集、房龄老、不适合用高杠杆,也就是俗称的“老破小”。
坐在中介的电动车上,迎着北京冬天凛冽的寒风,她摸索着独自一人去看房。
环境比她想象中还要差,破破烂烂的小区、贴满小广告的楼道、上世纪80年代的毛坯装修……父母在电话里挑剔:有电梯吗、什么年代的、还有没有大点的?胡晓凡甚至不敢把房子的照片传给他们看,因为根本没法看。
听到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们再努力一下,你也努力一下,过两年给你换个两居的。胡晓凡觉得很心酸。
她还是在半个月内迅速看上了一套房,“晚一天都有涨价的风险,以前为了首付省吃俭用,但是攒钱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
坐在深夜回家的公交车上,想着即将到来的与业主的谈判,本来内心还有些兴奋的她竟然默默流泪了,“突然意识到,就这么要把父母毕生的积蓄花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