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那几年的培养,我绝不可能做一名科学家。”韩春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那个时候他开始学习如何从文献中吸取智慧。“我发现,跟优秀的人学习,不一定要去他们身边,看他们的著述就可以了。我看文献是一个更高的层面,学人家的聪明,人家是怎么干成这一件事的。”
2003年韩春雨博士毕业后,没有立即另谋高就,而是选择留在协和实验室继续做研究,两年后韩春雨作为第一作者将其研究成果发表在了《核酸研究》上,这篇文章算得上韩春雨第一次在学术圈交出的优秀作品。也正是凭借这篇文章,韩春雨在2006年作为先进人才被河北科技大学引进。
韩春雨也因此结交了一个优秀同行沈啸,沈啸是这篇文章的合作者,也是韩春雨在协和的师弟。2014年秋天,韩春雨跟沈啸介绍了他正在做的这项新基因编辑技术研究,沈啸全力支持并随即加入韩春雨团队。
沈啸当年博士毕业后赴美攻读博士后,协和的大部分博士毕业生也都像他一样选择海外深造。跟他们相比,韩春雨去河北科技大学任教的去向,当时看来,似乎不那么“前程似锦”。当时韩春雨也想过出国,后因家庭原因,他回到石家庄。“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也不觉得我比他们发展差了,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过。”
家里人也从未干涉过他的任何一次选择,韩春雨至今还是一个无房户,一家三口住在学校提供的58平方米的房子里,骑自行车五分钟就能到实验室。2008年的时候,他买了一台富康车。有房住,有车开,有泡在实验室的时间和自由,这样的生活,韩春雨觉得就挺好。
“如果说梦想,就是了解更多未知的世界。我这人胆比较小,真要去自然界探险的话,我有点怕,所以选择在科学上探险。”
“其实我是一个科学家”
小的时候,韩春雨就喜欢“折腾”,他经常会把自行车和钟表拆掉再组装。喜欢去煤堆里找化石,有时候一天都在煤堆里玩耍。高中时,看《侏罗纪公园》,科学家用蚊子的血液,提取出恐龙的基因信息,借此培育和繁殖恐龙。他第一次感受到科学的力量,“这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啊!”
他和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走廊沙龙,经常讨论诸如宇宙等高深的东西,总是闹哄哄,遭到了班主任的“嫌弃”,他们只能转战厕所,走廊沙龙改名厕所沙龙。那会他并不理解科学,只是对生命充满兴趣。但实际上他的生物成绩并不够优秀,父母给他找了辅导老师。老师给他出过一道题,韩春雨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起这道题,脱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