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不仅是这次金砖五国会晤的中心,同时也是丝绸之路战略计划中的重要一站。然而,在这一长期合作中,中国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都与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环境密不可分。
国内的挑战
“近些年来,我们也观察到国内对外流资产的管控,” 邓教授提到。他在一篇与世界银行合作的论文中仔细探讨过这一问题。
但是,学者们所观察到到现象并没有使得中国放缓与世界接轨的脚步。自2012年以来,国际化不仅体现在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论坛,包括参与金砖国家会晤和大力宣传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也体现在人民币加入国际基金货币组织的国际提款特权(SDR)这一转换。
“那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两个看似相悖的战略同时存在呢?”
“是为了谨慎挑选投资项目。此后,中国不会再盲目地进行投资,而是转而有选择性地投资。”邓教授这样回答到。
“基于这一问题,我有这样几点猜想。首先,投资政策是与这几年的反腐方针相呼应的。一方面,中国希望提高投资质量,也就是说可观的回报率是最重要的,要高效的利用资本,而不是广撒网而不求精。这其中,针对非投资性的海外资产转移控制相对严格。”
“再者,管控资本外流是一个投资模式在转型过程中的过渡政策,在企业提高投资效率之前,避免资本浪费。2008-2009年的财政扩张给国有银行较大的自由为企业提供融资。当时是为了稳定投资率,保证市场活跃性。但这一举措的副作用是有相当一部分资产使用不当,被分配在回报率较低的项目。资本分配不均匀的明显表现就是,多数大型企业投资横跨多个领域,但是明显缺少针对性,挑选项目草率不够专业。”
“最后要提到的一点就是汇率。人民币在2016年被纳入SDR,保持市场对货币的信心也是必要的一点。不正规的资金外流和不可观的投资回报会使人民币国际化受到影响。”
在针对国内政治环境的分析中,邓教授提出以上三点。总结来讲,投身于多种国际化的会晤和协商,是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国际环境。在与世界经济和金融接轨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不可避免的摩擦,积极参与会谈本质上是为争取资源得到有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