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联合国大会期间,中、俄、印、巴四国外长首次实现多边会晤,金砖机制已经走过了第一个“黄金十年”。
然而,这些年来,一直有人在说金砖各国差距太大,分歧严重,“同床异梦”。
确实,金砖各国有差异,有分歧,甚至有对抗。但是,“金砖”之所以成为金砖,能迎来他的第二个“黄金十年”,是因为这些发展中国家具有四大共同特点:规模大、求改革、谋发展、有潜力。换句话说,具备这四大特点的发展中国家,才能成为金砖国家。
发展中的“超大型”国家
将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这四个文化历史差异巨大、社会传统有所差异、地理相隔甚远的国家“打包组团”,进而成为一个投资组合,并非一位投行经济学家的突发奇想,其眼光独到之处在于发现千差万别背后的共性——体量大、面积广、人口多。是巴西不是阿根廷,是印度不是巴基斯坦,选俄罗斯不选土耳其,选中国不选印尼,简单说就是这四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中的“超大型”。如果加上2010年的新成员南非,金砖国家国土面积已经占全世界的约26%,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3%。从2006年到2015年,金砖国家GDP占全球GDP比重由22.9%提升至30.7%,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金砖国家进出口总额占全球比重也在逐年提高,由11.9%提升至17.2%。更重要的是,五个国家都走在让自己“变大”的发展道路上。
发展中的“改革型”国家
2008年经济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主要经济体表现分化。而这一切的深刻根源是全球不合理、不公正的经济与金融治理体系。对于新兴国家来说,底子不如G7老牌发达国家厚,面对世界经济风险时,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与能力都很强烈,都有较强烈的意愿去推动国际经济与金融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如果不是五国过去的一致的这样的呼喊和呼吁,现在IMF能否在五年落实值得商榷;在气候变化等重要的磋商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的诉求也不会及时的被表达。
与此同时,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旧的全球治理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金融出现了泛化与虚化的现象。作为实体经济强国的金砖国家在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同时,也在稳步推进国内改革。
无论是印度的莫迪税案、巴西的特梅尔新政还是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不体现着强烈的改革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