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曾捐赠19件文物的河南商水农民何刚去世,引发全社会怀念致敬,故宫为其举办了高规格的追思会。作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文化的价值正被普通人了解和珍视。
底蕴深厚的河南重拾文化自信,普通百姓的文化获得感不断提升,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原复兴的新引擎。
用起来:文化底蕴化为发展动力
看文化,到开封。走进今天的开封,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有文化引领的城市都是有特色的。”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说这句话时很有底气。2016年,开封第三产业贡献率为56.6%,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开封GDP比重5.6%,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开封的支柱产业。
开封经历过发展理念摇摆不定的数十年,几年前正式提出“文化+”战略,把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最大优势。文化元素与城建、旅游、工业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一步一景满城皆画,一行一业都有文化,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大繁荣,还为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
“沉睡上千年的文化迸发出惊人的动力,打开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说,抓文化过去总被视为“不是那回事儿”,而今这种观念在各地“一把手”群体中正慢慢得到扭转,文化被当作谋篇布局的重要一环,文化作为引领、作为新动能的作用渐成共识。
系统而不是碎片化、科学而不是拍脑袋式,梳理文化资源,让收藏在深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天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逐渐活起来,其能量正在充分迸发。相当多地市已迈出步伐,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古都洛阳打造了隋唐洛阳城等9个国家遗址公园,并拿出15亿元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省会郑州计划2020年以前建设75个遗址公园;传统农业大市商丘正以古城修复性保护与展示为引领,着力打造“游商丘古都城、读华夏文明史”文化旅游品牌;三国魏都许昌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为全市转型发展提供了文明驱动力。
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使一些向以“黑”“重”形象示人的传统资源型城市变得柔软而有内涵,城市面貌和气质大幅提升。
“要把文化当作一个地区的希望来做。”汝州市委书记高建军坦言,当地煤炭、水泥等产业一度占税收80%以上,如今文化建设被摆在发展的重要位置,文化产业近三年投入达50亿元以上,汝瓷产地、曲剧之乡的属性逐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