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岗村就坐落在这块不结浆果的黄土地上,全村4000多亩耕地,自然地貌形成“两岗夹一畈”,其中“两岗”面积占70%以上。1956年开始兴建的陈兴寨水库水利枢纽,尽管库容达800万立方米,距杜岗仅有3公里,但因杜岗村的相对海拔高于陈兴寨水库近10米,却无法实现自流灌溉,“卡脖子旱”成了杜岗村历史上的一大难题。
相邻水库长期缺水,杜岗村拥有稻田却只能种植板栗树,村里的劳动力富裕却“老水牛掉到水井里——有劲使不出。”这是当时杜岗村的真实写照。
1976年,杜岗村因为大旱,全村粮食几乎绝收,当年全村1700多人,共吃国家返销粮24万公斤。本该为国家做贡献多打粮,却产不出粮食需要国家照顾,既让杜岗人心里愧疚,又让全村人心里窝着一口气。
“活人不能让尿憋死。”现任杜岗村党总支书记陈宏运记忆犹新。为了与旱魔抗争,该村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修建陶林寺提灌站,直到上世纪90年代、历任5任村支书也没有解决水的问题。1992年因大旱歉收,村民在“走进新时代”的歌声中纷纷南下打工,仅熊岗村民组的30户、160人,外出打工的就占村民组人口的四分之三。无奈之下,村支部带领村民在耕地上栽下2万多棵板栗树。板栗至今仍是杜岗村集体收入的来源之一。
花开花落,日月更替。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经过3年的苦干,杜岗村硬是将提灌站350米渠首底部由6米加宽到12米,完成土方近10万立方米。又经过4次投资投劳,完成了1000米毛渠水泥硬化。
1998年,杜岗村争取到“以工代赈”项目资金8万元。为了将提灌站建成永久性工程,该村将砖混结构的提灌站砌成“三七”墩、“二四”基、“一二”墙,采用钢筋水泥稳固,赢得了省里工程验收人员的啧啧称赞。新建的提灌站扬程达19.5米,可以灌溉全村70%以上的农田。
2001年,豫南发生历史上罕见的大旱灾,杜岗村以陶林寺提灌站为基础,从陈兴寨水库到地势最高的胡湾达到5级提灌,直接把水输送到农田。那一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信阳实地察看灾情,杜岗村在大旱之年却实现了全面丰收,村民们憋了几代人的窝囊气长长呼吁出来。
干群一条心,拧成一股劲。尝到了兴修水利的甜头,村民们有了更大的劲头。在杜岗全村党员大会上,陈宏运提出“集中时间,集中劳力,集中地点,集中资金,年度为战”的“四集中一年度”方案,迅速得到全村党员和群众的积极响应。
说了算,定了干。杜岗村每年由全村各家各户筹资,集中在3-5个村民组修大塘、打机井。全村干部群众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又用了5年时间,新修40口万方大塘;借助国家电力农网改造,打出了10眼机井,从根本上解决了全村17个村民组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形成地下水、地表水、天上水的综合利用,实现了旱涝保收的梦想。村民们高兴地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