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南丹县六寨镇中心小学、忻城县红渡中心小学、上林县乔贤镇中心学校等学校采访了解到,音体美教师结构性匮乏现象很普遍。“目前学校里,这类教师都是兼职或者培训转岗的,老师不专业,学生咋冒尖?报音体美教师专业的考生本来就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忻城红渡中心小学校长潘仲熙说。
“师范院校里培养的音体美教师数量本身较少,这类教师毕业后哪怕在城里教育培训机构上课,按小时收费,月收入也比乡村教师高得多,因此到乡村任教的专业人员凤毛麟角。”罗忠新说。
对此,受访的多名乡村教师建议,下一阶段,国家应重视贫困地区音体美教师结构性缺乏现象,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加大招录力度;同时降低门槛,在教师资格证、年龄等方面放宽限制,使更多专业人才进入乡村教师“备选库”。
教师编制失衡难题待解
大化瑶族自治县是广西最贫困的县之一,许多村屯位于大山深处。全县有292个教学点。“按1︰19比例算,全县师生比能达到平衡,但教学点几名学生却至少得配备1名教师,占据了许多编制。”梁逢说,教学点编制的挤压,使一些学校出现教师编制失衡状况。
“以七百弄实验学校为例,700多名中学生,只有28个教师编制,压力很大。”兰显恒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梁逢介绍说,为方便山区群众,一些教学点没有撤并,但这占用了大量教师资源,使得乡镇和城区师生比很高。
本刊记者调研了解到,教学点教师大多采取“包干制”,一个人教完整个班级所有课程。在七百弄乡弄平小学,全校5名老师“包干”5个年级,“几乎每天从早到晚一直上课,连生病都不敢。”校长蓝友耀说。
在一些最偏远的教学点,只能靠临时顶岗教师。“仅七百弄乡就有36个临时顶岗教师,分散在各个村完全小学和教学点。”梁逢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在弄平小学,2名临时顶岗教师分别带一、二年级学生。50岁的顶岗教师韦朝武住在校园约16平方米的平房里,电饭煲、风扇、砧板等摆在课桌案头,一张帘子将床铺隔开,宿舍十分简陋。
“这算条件好的村小了,远一点的教学点不通路,得爬2小时山路。”梁逢说,这些教学点没有老师愿意去,只能聘请当地有文化的村民当临时顶岗教师。
何正高说,六寨镇最远的教学点离镇上有46公里,开车需2小时,没有教师愿意去,只能请村民当临时顶岗教师。“没法要求保障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