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刘静表示,现在能成功实施低温保存的,只有相对简单的生物学对象,连人体器官的低温冻存都非常困难,遑论人体。
银丰研究院一位受访者称,目前国家对低温技术还缺少认知与重视。他举例称,今年7月21~23日,由国际低温生物学会和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办的世界低温生物科技与生命资源库大会在合肥召开,“这样一个学术性的大会参会人员不超过300人,很多媒体都不知道有这个会议。”
德雷克坦言,对于人体冷冻后的复活,首先要解决疾病的治愈问题,其次复温技术也远不成熟,比降温更麻烦,同样面临冰晶刺破组织的损害问题。但是,如果未来人体真的能够复苏,其面对的伦理和法律问题仍是难题。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贾旺曾经表示,冻存的神经组织即使恢复了活性,能否移植到另外一个身体上去,并产生新的生命,还要跨过脊髓链接,中枢神经再生等多重艰巨的挑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低温医学与医学微系统实验室研究人员苑福泉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现阶段低温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技术,还无法做到人体的无损冷冻和无损复温,国际上目前比较成熟的只能做到细胞尺度,而小型器官的冷冻保存也正在探索研究之中,现今尚没有成熟技术可以实现器官的完美低温保存,更不用说是针对人体了。
桂军民也知道,人体冷冻技术成熟,不会是一个短期的事情。“对于研究院来说,他们只做低温保存研究,剩下的医学问题不是他们考虑的。”
他对这样一个科研项目的持续性也有担心。因为,目前项目实施还是单纯依靠银丰公司注资,将来如果母公司不注资了,或经营出现不良状况,会不会影响项目的实施,这一点也存在疑问。另外,即使这个技术成功了,也不一定能在自己妻子身上取得成功。
“当然,这些后续经费等问题,不是我们应该考虑和担心的,现在能做到的是,按照协议办事就行。”
对于外界一些质疑声,桂军民认为这说明社会公众对这个科研项目的认知度还不够。“第一,我们不违法;二,我们没给任何人带来伤害;第三,还间接给社会、家人做了点贡献;感情上有一种延续。”
从没有开过微博的桂军民,产生了开微博的想法。“主要是想把我原原本本的话说出来。”
(记者 周群峰)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中国首例本土人体冷冻故事:液氮罐里的阴阳穿越
“冷冻人”法律身份争议: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