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家里人知道,每次进山,吉凶未卜。这里至今延续着一个神圣而庄严的仪式——巡山队员出发前,家人、同事都要前来送行。
巡山队员和亲人、同事一一拥抱、贴面。这是藏族人的传统礼仪,也饱含着祈愿平安归来的最深的祝福。
有人说,随着监测技术的应用,现在的可可西里巡山队可能是最后一批巡山队员。
秋培扎西说,科技手段再发达,人的作用也不可替代。更重要的是,可可西里人的坚守精神永远不会消失,那是对自然的无比敬畏,对美好生态的永恒追求。
希望乐土——从自觉意识到制度保障,可可西里的绿色发展之路必将更加宽广,成为展示美丽中国的一扇生动窗口
曲麻莱县多秀村,地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域。
藏羚羊、藏野驴时不时光顾,草原狼、棕熊等食肉野生动物也常常出没,不少牲畜死于它们口中。
“牛羊吃草,狼吃牛羊,这是自然规律。这里是牧民和牲畜的家,也是野生动物的家,我们共享着一片草原。”牧民江巴才成说。
在可可西里周边的牧民心里,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正在生根、发芽。
人们领悟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这件事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多秀村村民青次扎西去年成为政府聘用的一名生态管护员。
每周一,他都要骑摩托车沿着村里到可可西里的道路进行生态巡护,早晨出发,晚上回来,往返近300公里。
记者在109国道遇到正在巡护的青次扎西时,他的摩托车后座上载着一个已装满垃圾的编织袋,旁边放着一个破旧的小书包。
青次扎西打开书包,里面有几块糌粑、一杯茯茶,还有一个记满了藏文的日记本。
“上面写着每次巡护的发现,如路边的垃圾是多了还是少了,草原上的招鹰架等生态基础设施是否完好,有没有发现生态违法行为等。”青次扎西说。
不到1年的时间里,他记完了5本日记本,用坏了16个编织袋。
36岁的青次扎西原本是一位牧民。迎着朝阳将牛羊赶至沾满新鲜露珠的草场,曾是他一天最快乐的时刻。但好景不长,由于盗采分子涌入、牧民过度放牧等因素影响,可可西里的草场被严重破坏,湖水也遭到污染,越来越多牛羊无草可吃、无水可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