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从网约车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说,新政的实施,让网约车企业疯狂补贴、无序竞争的局面逐渐结束,企业开始关注服务提升、多元经营。虽然网约车还没有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但是网约车市场已经逐渐从野蛮生长回归理性发展。
②监管缺失 新政落地不顺
“黄宗羲是哪个朝代的?”“某市交通委员会在什么地方?”“某某酒店是几星级?”近日,一些地方网约车司机考试的“雷人”命题引发关注。这些近乎苛刻、与实际工作没有任何关系的题目,把不少司机拦在门外。
从数据来看,各地网约车司机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不足一半。北京市交通运输考试中心考务科科长潘清说,全国公共科目考试及格率在45%左右,而北京区域的考试及格率是25%左右。而在广州,甚至出现过首场资格考试只有1%通过率的情况。
面临壁垒的不只是司机,还有网约车平台。在《办法》的准入规定之外,各地的细则往往增加了“设立分支机构”“设置办公场所及人员”等要求。这无疑增加了网约车平台的运营成本,导致一些网约车平台持观望态度。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张效羽说,这表明部分地方主管部门依然在按照出租车的管理思路管理网约车,因为出租车公司都是设有县级分支机构的。新业态不能应用旧业态的管理思维,如同不能要求电子商务平台在每个县设立分支机构一样。
专家认为,虽然网约车管理确实更严格了,但乘客的打车成本和难度也提高了。这说明,政策制定的利益平衡还没有到位。
记者在北京采访时发现,不少网约车虽然在软件中显示为北京牌照,但实际运营车辆依旧是外地牌照,还有的司机通过租赁车牌的方式从事网约车工作,非京籍的司机仍能接到平台的派单。对此,北京市交通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对非京籍的人员清理上有所滞后,查处有难度。此外,网约平台认为人员清退过多,会对业务和盈利有一些负面影响。
专家指出,一方面是政策严控,另一方面是监管缺失,这是网约车新政落地不顺利的原因,导致网约车合法经营不易、灰色空间仍存。
③供需矛盾 打车难“回潮”
在北京工作的“白领”小马,最近放弃了网约车,转投共享单车的怀抱。“早高峰时很难叫到车,就算排上了队,至少也要等待将近20分钟。车费加价后,比出租车价格还要高。”小马说,昔日的网约车已经越来越像出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