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延安市区“谷溪书馆”里,一张路遥和曹谷溪年轻时在黄河畔的合影,被悬挂在重要的位置。“这是路遥生前最喜欢的照片。”站在宽敞的大厅里,曹谷溪告诉记者,那时路遥总是找他借书,更喜欢跟着他外出采访。1970年夏,两人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农村采访。走到黄河畔的石崖上,“背倚高峻峰峦,俯视滔滔河水,顿时有了一种诗意”,曹谷溪背着海鸥相机,于是俩人用自拍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就在采访后不久,路遥创作出诗歌《我老汉走着就想跑》,“县上召开文创会,指名道姓要我去。心像小鼓一个劲擂,一晚上折腾得不瞌睡”。尽管只是“信天游”式的习作,但曹谷溪看到了路遥的灵气,把它推荐到《延安通讯》上发表,这是路遥第一篇公开发表的作品,也是他走向文学跨出的第一步。1992年,路遥弥留之际,特地托曹谷溪放大了那张对路遥来说意义非凡的照片摆在病房。
《路遥传》的作者梁向阳(厚夫)说,“路遥走上中国文坛,与诗人曹谷溪不无关系。”
1962年高中毕业的曹谷溪,在公社灶上一边抡勺把子一边捉笔写诗,常常为擀面、炒菜发愁的他却常有文章、诗歌发表在报端。1965年,他被选派出席“全国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北京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很快,弹丸之地的延川县,提起写文章,大家必提曹谷溪。甚至有年轻人卖弄学问时,都会遭到讽喻,“看你比曹谷溪还能行?”
后来,曹谷溪被调到延川县革委会政工组工作。再后来,一大批北京知青来到了延川。《山花》也正是因为北京知青的参与,少了背洼洼里的局限而傲视河山。
陶正曾在文章中写道,“陕北不大产虚伪,虚伪之作算不得真正的文学。我的文学创作的起点,应该是在陕北延川县的清平川的一个小山庄里。”他说,“在延川,我和谷溪、路遥等挚友,合力编印了一本小诗集,我们自己编辑、自己刻版、自己插图、自己油印,也把自己的作品塞进去,辛苦而快乐,热情而狂妄。”
时为中学教师的闻频,是西北大学的毕业生。在延川,文化程度算是佼佼者。后来他在一篇回忆文章中提到自己的第一首诗《大娘的话》,就是创办初期曹谷溪交代的“任务”。作品经《山花》发表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诗集收录,又被编入上海市1973年中学语文课本。闻频说,“今天看来,它毕竟是时代的产物,但对于一个身居陕北偏远山区的年轻人来说,其振奋和鼓舞可想而知。”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年轻人既不能经商,也不能外出打工,《山花》的出现燃起了许多人的希望之火,让人相信写诗可以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