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国庆幸自己这些年赶上了好时代。如今坐飞机到海口,再转乘高铁,半天就能到陵水。“这样可以省下更多时间来搞科研。”
朱英国认为,“水稻是一个喜温作物,在一定的气温条件下才能生长,在湖北我们一年只能种一季,可能10年才能出一个材料,而利用海南岛的特殊气候进行加代,可能三五年就出一个材料,大大节约了科研时间。”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朱英国,更多的时候像一位农民。从事科研半个世纪,穿梭于海南、南宁、湖北三地,只要是生产季节,田间地头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因此被誉为“农田院士”。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仁山教授回忆,1992年遭遇了水稻种植的难关,在正需大量用工的时节请不到工人,为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朱老师起早贪黑地带头下田参与劳动,甚至腿部被割伤,“他在田间工作的身影一直刻在我的脑海。”
这种候鸟般的生活,让朱英国几乎没有与家人度过一个完整的春节。一直由在校园内外做临时工的老伴代他孝敬老人、照料家人。直到晚年,他才给老伴办了社保。
“有一次,老先生自己准备了一笔钱给老伴,告诉她这是单位奖励她工作认真的‘奖金’,其实是他表达对家人的愧疚。”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阳生教授回忆说。
为了扩大科研,2011年起,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又在鄂州市杜山镇建立实验基地,租借东港村131亩水稻实验田,朱英国带领研究团队在此进行水稻杂种优势机理、杂交水稻种质创新与基因发掘等多项研究。
年近八旬的朱英国,仍坚持每年都到海南和鄂州基地开展研究工作,即使在与疾病斗争的这两年里,仍坚持下田、在实验室埋头研究。
“没入学先下田”成师训
朱英国特别注重深入实地观察指导,在育种基地,不管炎炎烈日,不管泥水多深,都要坚持下田看材料,亲自指导对水稻的观察,避免认识粗浅
“研究生第一堂课就是在田里上的。”胡骏2001成为朱英国的硕士研究生,他说朱老师的研究生入学第一堂课都必须来到育种稻田现场,要求学生到田里看看水稻样子,分析长势。
胡骏说,朱老师特别注重深入实地观察指导,在育种基地,不管炎炎烈日,不管泥水多深,朱老师都要坚持下田看材料,亲自指导对水稻的观察,避免认识粗浅。
“没入学,先下田。”多年来,对朱英国院士招收的研究生而言,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新生9月才报到,但在此前的农忙季节里,就会跟着学长做实验或下田。水稻抽穗扬花期间,学生们还会到鄂州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