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协,是朱英国培育的另一颗明珠。上世纪80年代,朱英国提出从农家品种中发现新的不育种质资源的设想。1984年3月,经过大海捞针,他和助手余金洪在上千个农家品种中发现了马尾粘中一棵不育株,比周围矮20厘米、不育特点明显。经过3年繁复的杂交试验,马尾粘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终于成功培育出来了,它就是“马协A”。“马协型”杂交稻的突出特点是米质优,目前在全国推广面积已超过2000万亩。
水稻界专家认为,“马协型”和“红莲型”杂交水稻开创了从农家品种中获得雄性不育资源的新领域,有效防止了单一细胞质来源可能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论杂交水稻研究推广成就,朱英国足以比肩袁隆平,但朱英国总是尊称袁先生是杂交水稻的先驱,是中国的骄傲。从1972年开始,朱英国就认识袁隆平,相知相交几十年,结下深厚的友谊。朱英国常常说,袁隆平的创新思路给了他很多启发,是良师益友,非常尊敬。他说自己与袁隆平没有可比性,因科研的重点、所处的外部环境都有很大不同,自己只是努力追赶,并尽力做出特色。
“水稻候鸟”,一年三个春天
每年春夏之交,他和同事们便在湖北仙桃育种;秋风乍起,他们就奔赴广西南宁;严冬将至,再转战海南岛,直到次年春天,才揣着希望的种子返回湖北
今年4月中旬,78岁的朱英国院士还像往年一样,鄂州基地播种结束后,又不辞劳苦地奔赴海南基地进行研究。当时,海南的气温已有30摄氏度,他戴着草帽、顶着日头,站在实验田里,看到大面积丰收在望的景象,喜悦不已。
其实,在武汉大学里也早已有温室实验室,但朱英国院士始终过着“水稻候鸟”的生活,追逐着育种的春天。由于杂交品种越来越多,每年要南下南繁基地四五次,做着数十年如一日的实验。
对朱英国来说,一年要过三个春天,一年可以干两年、三年的事。一年三个春天的“候鸟生活”,始自上世纪70年代初。
1973年,湖北省水稻三系协作组成立,研究水稻雄性不育与杂交水稻。朱英国担任组长,成为湖北省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上的领军人物。
从此,每年春夏之交,他和同事们便在湖北仙桃育种;秋风乍起,他们就奔赴广西南宁;严冬将至,再转战海南岛,直到次年春天,才揣着希望的种子返回湖北。
“候鸟”之旅,是艰辛之旅。一路坐火车再坐轮船,一个星期才能到达海南陵水县,有时连座位都没有。稻种、棉被、蚊帐,肩挑手提,每人要带100斤甚至150斤的物资,一路站着也是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