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培养出的学生,都不怕吃苦,懂得生产实践知识、了解农业发展情况。”朱英国很是为学生们骄傲。他也知道,有些学生一开始也不太习惯,比如郊外实验基地蚊虫较多,女生们住不惯,但是渐渐也就练出来了。他曾夸2014年毕业的博士生田裴秀子,说:“别看她是女生,很能吃苦。为了做研究,还专门到田里去捉虫子。”
朱英国说,注重实践是学院一直以来的传统,必须一代一代传承,进一步推动生命科学的特色学科发展,为我国三农事业和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农业科研常常与“苦、累、脏”联系在一起,朱英国常鼓励学生们:“敬业精神很重要,生活苦点没关系,精神不能垮。”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将梦想刻在心头,将足迹印在田头。
朱英国既鼓励手下以田地为课本,在田地里历练;更鼓励他们以课本为田地,在攻读中成才,不断充实、完善、超越自我。
甘为人梯,慧眼识才爱才
朱英国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62名,博士研究生51名,博士后8名,并为湖北省培养出大批杂交水稻科研、制种与栽培技术骨干
武汉大学广泛传颂着朱英国慧眼识才爱才的故事,现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植物遗传学家的杨代常就是朱英国在田间发现的。
1975年,在湖北沔阳县(现为仙桃市)杂交水稻的培训与推广中,朱英国发现当时不到20岁、连初中都没毕业的杨代常钻研技术很执著,有自己当年的那种拼劲,是个难得的好苗子。
1985年,武汉大学招收首届插班生,在朱英国的极力推荐下,杨代常迈进了心驰神往的珞珈校园。此后,杨代常果然不负厚望,经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地成为朱英国门下的第一个硕士生、第一个博士生。
杨代常回忆,当时自己是陈场镇农技站的一名农技员,和朱英国认识后,“朱老师还常来看望我鼓励我,送来科普书籍,关心农技推广。”
杨代常是朱门精英的典型代表。1999年杨代常成为美国加州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和实验室主任。2005年,朱英国邀请杨代常回国发展,杨代常没有丝毫犹豫,卖掉房产、放弃股权和丰厚的待遇,毅然回国。
杨代常说,出国十年里,每年回来探亲,朱老师都劝自己回来发展,为祖国服务。他回国后承担了国家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重大项目。
朱英国一直坚持写工作日志,记有厚厚22本。从他近年的日志中看到,他几乎每个双休日都仍在工作,与别人交流谈得最多的,是人才培养、“红莲型”杂交稻的发展和粮食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