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进军卫视黄金档,《我在故宫修文物》《生门》等纪录电影进入院线放映,《一带一路》翻译成十几种语言进行境外传播,成为纪实影像参与国际传播的代表作。
《我在故宫修文物》本是一部电视纪录片,重点记录了故宫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文物修复师的生活,播出后受到热捧,随后上映的同名纪录电影上映首周3天斩获400万元票房,为尚待成熟的纪录片电影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随着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的实施,不少精品纪录片走出国门,在海外收获热烈反响,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闪亮名片——《一带一路》翻译成十几种语言进行境外传播,成为纪实影像参与国际传播的代表作;《第三极》让世界人民从另一个侧面看到西藏的人文地理,对于在国际社会上消除关于西藏的杂音和偏见有相当助益。
关注当下向上向善,讲述百姓奋斗故事
纵观2016年,现实题材作品成为优秀国产纪录片亮点,该类纪录片关注当下,反映平凡百姓的人生梦想和奋斗故事,小切口,接地气,讲故事,暖人心,传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现实题材纪录片《中国人的活法》,2016、2017连续两年在春节期间播出,讲述了农民歌手朱之文、卡车司机画家梦、世界海拔最高的特长公路隧道建设者的故事,让观众“在别人身上看到你自己”,引发公众对“活法就是价值观”的思考。
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大力提倡反映中国人奋斗故事、展现中国人精神风貌的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用中国人的面貌展现国家发展进步,用中国人的奋斗故事宣传中国梦主题。从2015年开始,总局开展了“百人百部中国梦主题短纪录片扶持计划”,还组织开展中国梦主题短纪录片展播活动,共播出100余部集近万次。
《我们这五年》《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扶贫记》《中国表情》等多部现实题材纪录片,以进行时的形式、普通中国人的视角记录中国五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普通百姓的幸福感反映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